思想政治高考供求曲线试题的备考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思想政治高考供求曲线试题的备考策略

魏永灿

魏永灿(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福建泉州362300)

摘要: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变化关系是思想政治高考的热门考点,常以供求曲线坐标图考查,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和失分点。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价格与供求相互关系、商品需求弹性特征、商品的相关性以及这些方面反映在坐标图中曲线的特点,归纳整理出供求曲线试题解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即“三定法”,对该考点高考备考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考备考;思想政治;供求曲线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4-0068-03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的影响这一知识,几乎年年是高考的热门考点和难点,常以供求曲线坐标图的选择题题型来考查。学生作答时对于该知识理解深度不够,解题思路与步骤不清,方法与技巧不熟,以致成为失分的高频考点。老师可通过对近年高考供求曲线题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这一题型的解题思路、步骤与方法,在备考复习时传授给学生。

一、价格与供求的理论关系

供求关系变化对于商品价格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两种情况:商品供不应求导致其价格上升;商品供过于求导致其价格下降。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导致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中,供不应求可能是因为供给不变,需求增加,或者需求不变,供给减少引起的;供过于求也可能是因为需求不变,供给增加,或者供给不变,需求减少引起的。因而,当供给不变时,需求增加,造成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升,这时需求与价格成正相关关系;当需求不变时,供给增加,造成供过于求,引起价格下降,这时供给与价格成反相关关系。教师可以借助数学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即需求(供给)引起价格变化,需求(供给)是自变量,价格均为因变量。

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影响。一般而言,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因此,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成反相关关系。正常条件下,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者觉得有利可图,会扩大生产,该商品的市场供给会增加;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生产者会缩小生产,该商品的市场供给就会减少。所以,价格变动对商品供给的影响成正相关关系。高考中供求曲线选择题的考查常常以价格变动对供求的影响为理论支撑和依据,在复习中,教师务必讲清楚,让学生明白这些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而且必须特别注意的是,政治学科供求曲线坐标习惯性地把自变量(价格P)放在纵轴,因变量(数量Q)放在横轴。教师如果没有特别提醒,学生也会习惯性地用数学思维,导致误判错选。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价格引起需求变化成反相关,需求引起价格变化成正相关;价格引起供给变化成正相关,供给引起价格变化成反相关。教师在对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化之间的理论关系进行梳理时,要让学生着重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即“谁引起谁变化”,并紧紧抓住变化相关中的比例关系。全面搞清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做好供求曲线选择题的关键环节。

二、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及需求曲线的特征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小,即需求弹性较小;高档耐用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即需求弹性较大。如图2所示,D为生活必需品需求曲线,D1为高档耐用品需求曲线。当价格从P1到P2的相同区间变动,生活必需品需求量从Q1到Q2的变动区间比高档耐用品需求量从Q3到Q4的变动区间要小,即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从图像特征看,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曲线较为陡立,而高档耐用品的需求曲线较为平缓,让学生掌握这一特征有利于正确判断两种商品的需求曲线。

三、商品的相关性在需求曲线中的影响

两种商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它们互为替代关系;两种商品组合消费才能满足某种需要,它们是互补关系。假设A、B两种商品存在相关性,A商品的价格变化会引起B商品的需求变化,相关性不同其影响也不一样,具体见下表:

项目

相关性价格需求

A商品A商品B商品

A、B互为替代品上升减少增加

下降增加减少

A、B为互补商品上升减少减少

下降增加增加

根据表中的变化规律,假设A商品价格上升引起了B商品需求变化,当A、B互为替代商品时,B商品的需求变动曲线如图3;当A、B为互补商品时,B商品的需求变动曲线如图4。这两幅图中B商品需求变动曲线均为双曲线,原因在于其需求变动并非由其自身价格变动带来的,而从D到D1的变化是向右或向左的移动,分别代表需求量的增减。

四、供求曲线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政治试卷对这一考点考查的情况,以供求曲线选择题考查居多。而从命题的逻辑性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题干描述的经济现象分析,判断选项中正确的供求曲线图示;二是通过题干提供的供求曲线信息,选择与之相符的经济现象描述。

例题1.(2018年高考海南卷政治2)甲是市场上的一种畅销品。随着技术发展,作为甲的替代品且性价比更高的乙商品面世。若其他条件不变,下列图示中正确反映甲的价格变动的是:

此题属于上述第一种命题逻辑的情形,做题时必须先运用所学知识对题干所描述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梳理各种关系及变动规律,再来判断哪个图示才吻合题意。该题依题意得出,乙商品需求将增加,甲、乙互为替代品,所以甲商品的需求减少,而其供给不变,造成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故A图示才符合题意。

例题2.(2015年高考四川文综政治1)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下列与图5所反映的信息相符合的是:

A.卷烟税率上调,导致卷烟价格和购买量的变动

B.原油价格下跌,导致汽油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动

C.银行利率下调,导致棉花价格和种植量的变动

D.汽油价格上涨,导致天然气价格和销量的变动

此题属于上述第二种命题逻辑的情形,做题时必须先对图像蕴含经济学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和解读,形成一个基本认识再来理解下面选项。判断选项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是否吻合图示时千万不可先入为主,拿选项所述套图像信息,以免误判,而必须坚持以图像信息为依据和出发点。该题图示中S到S’是向左移动,说明该商品供给减少;从E到E’移动,说明该商品价格上升,需求减少。A选项卷烟税率上调,导致卷烟价格上升,对其购买量(需求量)减少,符合题中图示蕴含信息。B选项原油价格下跌,导致汽油价格下降,需求量会上升,与图示不符。C选项银行利率下调,不会导致棉花价格和种植量的变动,与题意不符。D选项汽油与天然气是互为替代品,汽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天然气的需求量(销量)上升,但不是直接导致价格上升,与题意不符。

不管供求曲线选择题的命题逻辑怎样,学生均应全面深刻把握书本理论,掌握高考这一题型解题的规律与方法。我们将其归纳总结为“三定”法则,即定供求、定单双、定移动。结合例题分析,认真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掌握解题的窍门,以不变应万变才最为重要。

例3.(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文综政治13)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在此背景下,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的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引发业界对铁矿石价格战的担忧。对于这种担忧的产生,若用供求曲线来反映,正确的是“定供求”,就是先判断选项中的供给和需求两种曲线的图示是否正确,即价格引起供给变化成正相关,供给曲线走势是左下方向右上方;价格引起需求变化成反相关,需求曲线走势是右下方向左上方。有些考题没有标明供求曲线,这第一步判断的对错就很重要的了。此题四个选项供求曲线图示均正确,关键是审题和做好下面两个步骤。

“定单双”,就是判断供求曲线分别是单曲线还是双曲线。通过之前理论结合例题分析,我们知道,如果供给(需求)的数量变化是由该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是单曲线;而当供给(需求)的数量变化是由该商品价格之外的其它因素引起的,则是双曲线。这一规律一定要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一步判断的对错非常关键。此题依题意铁矿石需求和供给变化均非其自身价格变动带来的,因而两种曲线都是双曲线,排除了选项B、C。

“定移动”,是指判断单曲线上箭头方向或双曲线的移动方向。在坐标中,上下方向移动表示价格的升降,左右方向移动表示供给或需求数量的减增。此题中铁矿石需求和供给的数量都是增加的,又均为双曲线,所以两种曲线都是向右移动,符合这一特征的就只有A选项了。经济学上还有一个概念叫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我们也可以通过均衡价格的变化来进一步判断供求曲线图示的对错。该题A选项中均衡价格是下降的(P1→P2为向下移动),符合题干中对铁矿石价格战的担忧(担忧价格会下降)。

供求曲线考点从理论复习到专题训练,从往年高考试题分析到解题方法与技巧归纳,教师和学生共同备考,教学相长,良性互动,促进了复习质量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