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对现行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

袁昕

袁昕(黄石市有色中学,湖北黄石435000)

现在,很多教师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了。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呢?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带着这些困惑,笔者对现行学校德育教育作了一些思考,虽然肤浅,但或许能给同仁们一点启示,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的现实快乐和幸福

人生,在不同的阶段,有着特定的、不同的快乐和幸福。而且,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快乐和幸福,是不能相互弥补,更不能相互替代的。这些特定、不同的快乐和幸福,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多姿多彩、完整美丽的人生。可惜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总是容易忽视学生现实的快乐和幸福,不惜牺牲学生当前的快乐和幸福,而去换取学生所谓未来的快乐和幸福。殊不知,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会给学生的人生留下许多灰色的空白,甚至是黑色的遗憾。

年幼阶段是父母的慈爱,童年是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是荣誉心的树立,青春期是爱情的甜蜜,壮年是奋斗的激情,中年是成功的喜悦,老年是受到的尊重,暮年是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与满足。这一切,构成人生的全部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未来幸福其实是由今天的幸福堆积起来的,许多人一生不幸,主要源于他童年的不幸或受到的伤害,或是他追求的幸福权利和需要没有受到周围人的足够重视。所以说,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陷入这样的一种境地:让上课、评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对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在沉重的学习中苦苦挣扎,要求他们像所有的学生那样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统一标准,这其实根本算不得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我们忘记了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育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学生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大量的事实证明,现在的学生,物质方面是有了很大的满足,但在整个求学生涯中很少有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他们从小就被逼着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没有时间做童年的游戏,没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从小就习惯于看别人的脸色,学会怎么去在乎别人的评价,去做别人期待的事。等到他们长大后却发现增长了知识却失去了趣味,拿到了学历却丢失了纯真,背负了责任却扔下了天性。目前的教育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玩耍的年龄被逼学习,学习的年龄只想玩耍。

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他们现实的人生。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将学生的现实快乐和幸福还给学生!我们培养他们,是希望他们不仅有能力生存于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客观世界,还能自由地崇尚和充实自己高尚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二、是否重新思考和调整了道德的评判标准

传统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几乎是道德的教化,传承一成不变的道德规范。但是我们还必须明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倒不是人性变迁使然,而是社会变迁使然。每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都会导致道德的失范,是可以被理解的,也是必然的。市场经济导致新的价值道德的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正面临着崩塌。“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这是许多教育者的叹息。但叹息归叹息,很多人回到课堂仍旧向新一批学子传播他们坚信的那些正确思想和观念。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收效甚微的努力。那么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重新思考道德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了。毋庸讳言,这个时期的道德教育,也许只能是对人类道德底线的教育了。那么,什么是人类道德底线呢?它应该是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他们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从维护人的道德底线的教育开始,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维护人的道德尊严,最终达到由个人的良好发展使他们回报和贡献于社会的目的。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除了传承传统优良的道德观念外,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做好两个方面:教会学生在不损人的前提下追求个人的幸福;教会学生在利己的同时利他人,规范利人和利己的关系,使利己和利人达成一致。这并不是说不要对学生进行崇高的道德教育了,而是考虑到我们的教育毕竟大都是平民化的教育,很多人消耗一生的精力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平凡的人不就是追求平常的幸福吗?也许他们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但他们身上将保持着人类最质朴的道德,这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

三、是否正确处理了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的关系

恰当的惩戒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习惯行为。问题是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很容易将道德法律化了。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良好的行为动机没有引发出良好的行为结果,即“好心办坏事”。法制教育被定义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具,这几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很多学校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内容大致包括法律条文和反面材料。这种宣传很有点像是对学生进行一次“恐吓”和威胁。这种教育作用于缺乏理性的未成年人身上,非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他们的人格变异和反理性的行为。

总之,教育是人的教育,人又是发展的。我们的德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去适应新形势。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