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锅与明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敲锅与明理

林晓雅

——教“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有感

林晓雅浙江省云和县实验小学323600

一、教材分析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这是一节典型的计算课,怎样才能让计算课上得扎实、生动有趣呢?我陷入了沉思……估算与精算结合、口算与笔算结合、学与用结合、讲与练结合。面对着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我都难以割舍,总觉得舍谁都不是、都不行,可一节课只有40分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割舍、有主次。

二、尝试教学

经过思考,对教材进行横向处理,决定第一节课教两个例题,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十位除完的和十位除不完的;第二节课教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百位除完的和百位除不完的;第三节课学与用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了这样的思路,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试教第一课时,利用分小棒充分展示分的过程,来帮助学生把算理与竖式建立联系,理解竖式的意义。然而这样的设计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由于要上两个例题,教完例题一“48&pide;2”之后没有练习,学生没有对竖式的正确写法巩固,匆匆忙忙赶着上例题二“48&pide;3”,结果十位有余数和十位没余数的竖式混为一谈。教师艰难地牵着学生走完一节课,当教师放开手,学生什么也不会。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三、对比教材,反思教学

看似简单的计算课为什么上起来这么难呢?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小组操作不够充分?教师引导不当?高估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连串的问题又一次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教材。

我不禁想: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和学生。我发现第一次的尝试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材的处理不够到位。于是,我学着老教材的样子对教材进行了纵向处理:第一节课教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百位除的完)的,第二节课教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百位除不完)的,第三节课学与用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处理教材的好处是每节课知识点少,练习时间充裕且有针对性。

四、再次对比,再次反思

于是我又一次试教,先利用小棒操作学习“48&pide;2”的笔算竖式,再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学习“369&pide;3”这样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竖式。这样安排教学效果比第一次要好一些,学生的练习量有所增加。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48&pide;2的笔算竖式可以写成如下两种:

2424

248248

48

84

84

00

从分实物的过程看,这两个竖式完全正确,为什么一定要从高位除起呢?其实,从个位除起时有它的弊端的,如果数字变大,这样的算法是不方便的,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输”得心服口服呢?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再次反思:这样处理教材合理吗?新教材为什么要把两个例题安排在前面呢?我想这样的安排肯定有它的意图。

课堂生成资源正是学生原始思维过程赤裸裸暴露的产物,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既然学生已经认可了这两种竖式的写法,而且两种写法对于本题也是合理的,那怎样才能合理纠正错误的写法,而不要老师生拉硬拽呢?我又想到第一次的设计方案:把两个例题连在一起教学,所不同的是,当在教“48&pide;2”出现上述两种写法时,不是教师强制性地告诉学生哪个是对、哪个是错,而是用“48&pide;3”去否定它。利用分实物小棒加强算法的理解,“8&pide;3”是有余数的,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会产生认知冲突,发现从个位除起有时是很麻烦的,从而在心底里认可“从高位除起”。于是我进行了第三次教学实践。事实告诉我“老师告诉”和亲自体验所产生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启示

1.在对比中处理教材能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刚实施时,认为新课程什么东西都是好的,老教材什么东西都是不好的,一时间,“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所有不好的帽子都戴在了老教材头上。事实告诉我们,新老教材各有利弊,各有所长。新教材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老教材编排严谨,课时划分精细,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比教材,在对比中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让新老教材成为有效课堂的左膀右臂。

2.计算教学要明理清源。作为数学的科学是讲逻辑、重推理的,作为教育的数学应当为学生积累说理的经验,培养学生明理清源的意识。练习要明理,不讲理的训练会让大脑记忆和承载太多的东西。新教材要学生明理,老教材要学生“敲锅”,案例中的第三次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既明理又“敲锅”,学生知道“敲打铁锅”起作用的真正原因。所以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