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教材挖掘潜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着眼教材挖掘潜力

李大维

李大维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中学276711

教师备课不能盲目钻进五花八门的辅助材料中去,要依据《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基地。

“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科书就是在《课标》的宗旨贯串下编排出来的。为了紧扣大纲,立足教材,教师就要在课上本找“金子”,把教科书的潜力挖掘出来。

注解几乎每课都有,多少简繁不一。对那些有语言文学的认识和使用价值的注解,要抓住不放。如脍炙人口的成语、文质俱佳的格言、耐人寻味的警句、常用的典故、名家名作的简介、时代背景及中心思想的提示,特别是同写作实践密切的形容词,如塑造人物、刻划心理、动态、外貌等情绪性用语:赏心悦目、谛听、造诣、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等,列为重点勾出来,作为造句或解词的作业,以扩大其使用率。

大多数的注解为人名、地名、官名等,属于社会学、民俗学的范畴;它们多系史学、考古、地理、天文、历法、服饰、工具、兵器等方面的内容,或涉及到自然科学常识,目的是指导阅读和理解课文,对此只需点一下即可。一些对语文有借鉴和实用价值的注解,如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字多义、省略倒装句、通假字等语法性的注解,因多淹没在非语文性的注解之中,教师则要精心筛选,不要放过。对那些语文色彩较浓的注解,则应重点划出,以便理解词意。这样做,可扩充学生的词汇量,益于扭转作文词汇贫乏、缺少文彩、奶声奶气的学生腔局面,减少生硬、艰涩、难懂的自造词语。

为了检查掌握的情况,可在提问、测验、考试时,出些解词、造句题或出一些注解中挑出的、有内在联系的词语,让学生联成短文。

课本习题前常有几句抽象提炼出的规律、定义、法则等,然后要求从书中找出例句、实例来加以印证对比,并指出这种写法的好处。前边这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局部上升到全部的精论,对听说读写等语文智能的培养,有深层的指导意义。学生为了赶作业,往往只是粗枝大叶地浏览一遍前边的文字就忙着去做作业,结果答得不准不全,不深不透。教师应讲清题意,引导学生分清前边总结的要点和层次,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作业的手段消化、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充分保留原问答题、论述题的前提下,把一些问答题前面的总结,化成填空,或换个角度,从新的侧面去提问,以考查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应变能力。考试中常见到一些死记硬背的考生,原本把题背得滚瓜烂熟,但对原问法稍作改变、调整,答案未变或基本未变,学生却因思路不开,机械教条而不会答题。真可谓:捧着金碗去要饭。平时作业要让学生抄题,看清题意,养成详细准确审题的习惯,避免考试时会答却没答出来,白白失分。教材上每个单元的数篇文章之后,新单元之前的衔接之处,往往设计了一组单元练习,在习题前也多从宏观对比上,对同单元的数篇文章的共性及个性上作些精炼的提示。然后针对这一单元的整体风格,相应提出些同一文体的作文题目。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前边这段总结性的文字,对单元进行复述和温习。

为了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每册课本都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设计了些知识短文,涉及到语音、文字、标点符号、词汇、句子、修辞、篇章、逻辑知识、阅读、写作、文学和文体常识等。这类知识短文是从课文里升华出的结晶,理论概念性强,是从形象的艺术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较之生动有趣、情节性强的课文,就显得枯燥、乏味。而知识短文又是对语文科学的内在规律性的探讨,若忽视了它,就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怎样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短文的兴趣呢?教师要透彻领会短文中各个层次及要点的内涵和外延,对论点和论据问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要烂熟于心。每讲一个要点,实例就能立刻信手拈来,有时则要按由表及里、由简单到繁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上来先摆例子,最好能设计、补充一些新例子,然后再抽象出规律。

知识短文后边都附有数道习题,按课文的讲法是全篇讲完再涉及最后边的思考练习题。而知识短文则不必等全部讲完再谈作业,否则许多要点及法规互相混淆,前边学后边忘,只是教师满堂灌,还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那么往往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教师可讲一个要点,顺势趁热打铁讲一道后边对应的习题,对一些难度大的要点,甚至可当堂借助思维的兴奋点,一鼓作气将后边对应的习题讲完;或启发学生作完,下来再补充一些教师设计的新题,或是从《辅导与练习》中选出一些习题来加深、巩固、消化、吸收。

教师当堂解决部分作业,用提问测验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变消极疲塌的精神状态为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抽查提问也可得到信息反馈,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当堂随时纠正教学重心,对薄弱环节进行复述、温习,分析答得不正确或不全面的习题,并找出原因。

课文后附的语法图表、修辞表格等,以眉清目秀的图表形式,对知识进行对比总结,既有定义又有实例,既简明又醒目。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总复习,提高图表及总结性文字的利用率。

利用课本也不能拘泥于课本,墨守成规,机械照搬。要根据时代观点及学术、科研的新成果,不断补充教材的不足。如选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论说文《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一课,写于战争年代。文中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讲解时,则要点明现在的文艺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不管是调整教材或利用课本,都要结合学校的性质,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程度及教学效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