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杨守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杨守强

杨守强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街道中心学校杨守强

所谓多媒体技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具体来说:多媒体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字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难学,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多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能够营造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八年级物理“浮沉的条件及应用”的教学中,我设计编辑了一个短片,配以和谐的音乐解说,有轮船、潜水艇、飞艇、热气球、氢气球上浮下沉等浮力应用于实际的画面,学生立刻被吸引了。于是出现质疑题目,这些飞行物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学生讨论,适时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轻松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形象化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许多物理知识不仅仅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像涉及到一些宏观或微观的自然现象和高科技的现代物理知识,就不能用演示实验来展示,对这些抽象的物理知识,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仅靠老师平铺直叙的讲述物理事实和现象,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天体运动、大型船闸、航天发射、磁场、电流方向等,这些都是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就可以将这些物理现象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3.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促进师生互动,师生与课件互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外还能将某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如光线、声波、磁感线的描绘,可以将静态的描述动态化,还可在课件中提供若干习题以及对学生解答正误的判断和参考答案,让学生“一试身手”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准确抓住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弥补认知缺陷,扫除下一步教学活动的障碍。

4.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中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可使整个实验过程清晰呈现到大屏幕上,使学生对难以观察到的实验过程和数据深信不疑,从而提高实验效果。再如“托里拆利实验”,由于水银有毒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就用录像展示整个实验过程,还把实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把玻璃管分别倾斜、上提、下压、变粗、变细,让学生观察管内水银柱高度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对实验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1.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多媒体课件是作为课堂上的一种教学技术,并不能代替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节课的主要部分,教师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拿《光的反射》这节课来说,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主要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它们的关系,其次才是用来展示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多媒体课件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帮助老师完成上述的任务,而不是老师怎么想方设法把课件的内容讲完,把幻灯片全部展示完毕。

2.信息超量,出现“阻塞”现象

当短时间内接受超量信息时,人脑就处于停滞状态,这种现象叫做“阻塞”。我们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到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我曾参与一个同事的公开课《光的折射》评课活动,他的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足足够3-4节课使用。他凭借课件展示了大量与生活相关的图片、罗列了与光的折射有关的几乎所有知识点,课件安排了大量的习题。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重要的知识点在屏幕上一闪而过,同学们该记住的没有记住,该理解的没有理解,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更谈不上去反思和创造了。

3.不能与物理学科有机整合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一个主要表现方式,但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深入钻研,而是从网络或同事那拷贝了一个课件,就去进行课堂教学。不对班情和学情进行分析,不把班级和学生的特点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那么课件和教学就成为了两张皮,不能很好的整合起来。

4.课件制作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能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造成了在技术上的先天缺陷。例如一位教师在制作《融化和凝固》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在每张幻灯片切换的时候,都会发出怪怪的“你学会了吗?”的声音,并且一个课件中插入了4个音乐片段,每张幻灯片的背景上都有一个小动画,这些多余的声音和图片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