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秦儒家典籍中国家救助之储粮制度及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浅析先秦儒家典籍中国家救助之储粮制度及措施

范新可

范新可

摘要:在先秦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当在发生灾害时主要由国家来进行救助。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就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救助行为及相关制度。其中包括粮食储备的重要性、粮食储备在生产中的比例和管理粮食储备的制度。

关键词:先秦;儒家典籍;国家救助;储粮制度

灾害救助是指“当社会成员遭受自然灾害袭击时而造成的生活困难,由国家和社会紧急提供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目的是在于帮助社会成员度过灾害发生带来的生活困境”。灾害救助在于为遭受自然灾害的社会成员提供一种最低的生活保障,以维护人的生存权。先秦儒家在国家和社会应该怎样实施灾害救助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实际可行的措施。

儒家的治国方略主要是以礼治、德治为主,在具体实施当中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儒家主张君主统治国家应实施德政、仁政。君主就是代表国家,君主如果要想使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就必须实行仁政,“亲亲而仁民”,“使民以时”,这样的君主就是仁君,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养生丧死无憾”。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或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救助的仁政行为也是君主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这也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国家掌握着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度方便,这样可以更好的实施救助,先秦时期的救助活动也不例外。

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是国家实施社会救助的前提,即“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且救之”。在事情没发生时准备好,当事情来临时就可以直接救助,即有备无患。有粮食储备才能实施救助,那么能保证粮食安全储存方法就非常重要。因此仓储制度是先秦时期备荒抗灾的重要措施之一。儒家典籍就对先秦时期的粮食储备制度进行了相当详细的记载。

关于粮食储存的重要性及储存粮食在粮食生产中的比例,在《礼记·王制》中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故三十年之间,虽有凶旱、水溢,民无饥色。”只有实施这种“耕三余一”的储备制度,遇到灾荒之年,人民才能度过灾荒,国家才不会发生动乱。对于何人来掌管仓储粮食的事务?《周礼》中也有详细的规定:其中“遗人”是掌管各层次粮食储蓄的总机构,“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这里的“委积”就是先秦时期储存粮食或其他生活用品的仓库。不同仓库有不同的用途,其中“县都”的仓库是专门用来救济灾荒的。还有评定年份好坏的“廪人”一职,“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赒食、稍食。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以诏谷用,以治年之凶丰”。当人民遇到灾荒粮食不够吃时,就实施赈济。而“廪人”的下属官员“仓人”是根据年成好坏,粮食产量的多少来确定储存粮食的数量,“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有余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这些官职都是掌管粮食储备的,以度荒年。还有一种储粟是农民共同出粟,建立的仓库称为“耡粟”,由旅师掌管,以备年饥或济助之用。

但是就先秦时期的粮食储于何处发生了分歧,有人主张由国家来统一管理,有了余粮要上交国家,即“藏富于国”。但另一派主张应该“藏富于民”,人民有了余粮,自己来储备管理。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足了,国家当然就富足了。这种思想源于儒家的“民足,君孰与不足”的重民思想。《周礼·杂记下》中认为君子有五种可耻的行为,其中一耻就是:“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虽然丰收了,国家赋税太重,人民的财用却不足,君子以此为耻。《论语·颜渊》中:鲁哀公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孟彻乎?”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有若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有若的意思就是人民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基础,国君的富足是建立在百姓们的富裕的基础之上。《国语》中记载了斗且关于“藏富于民”和“藏富于国”对国家稳定的关系:“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力,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于称赋,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郵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故也。……今子常,先大夫之后,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以甚矣。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斯且,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集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比大焉。”[]斗且认为国家的财用够国家日常开销就行,如果搜刮人民过重,不管人民的死活,人民就会滋生怨恨之心,国家就不稳定,甚至有被颠覆的危险。

荀子更进一步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因此“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开明的君主就会开源节流,减少开支,使老百姓富足,国家就富足稳定了。如果相反的话,“田野荒而仓凛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是“召寇、肥敌、危身之道也。”因此,“王者富民,……亡国者富筐簇,实府库。筐筪己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就“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与国家兴亡的关系论述的很透彻。这也是儒家重农理论和备荒抗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