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护理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护理研究进展

杨莉,余娟,谢忠琼,田春梅,甘小芳

四川邻水县中医医院四川广安638500

【摘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老年人群骨折的主要因素,基于老年人脏器功能逐步衰弱,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所以在治临床疗中须强化护理干预,以提升临床效果。本文从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特征特征,对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折疏松性骨折;护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基于低骨量、骨组织结构破坏为表现,引起骨脆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病症,是老年人群骨折、致残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实践表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开展积极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疗效,改善骨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1.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特征

从临床病例看,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分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常见的有桡骨远端骨折、髋部骨折及椎体骨折等,具有这几个特征:(1)以老年女性多发,研究表明,45岁后随年龄增长骨密度逐步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增高,且女性高于男性,尤其是60岁后女性,因停经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增高。(2)骨折发生无显著诱因,临床研究报道,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年龄较大、低钙饮食、跌倒、骨脆性增大是骨折主要危险因素[2]。(3)骨愈合时间较长,老年人群本身体弱多病、脏器功能衰退、骨愈合性差,骨折后需较长时间卧床,活动会受限,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影响预后。(4)易复发,老年骨折患者随年龄增长以及内分泌变化,骨钙流失,骨骼脆性大,再因合并基础疾病,会加重骨质疏松病情,以致于骨折易复发。

2.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护理

2.1专科护理

根据骨折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对桡骨远端、髋部骨折在复位固定手术后,应保持患肢功能位,不得随意移动,做好肢端的保暖,同时要密切观察血运、皮肤颜色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对于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应保持绝卧硬板床,并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有学者认为,对患者进行腰背肌锻炼有助于患肢功能恢复。对于股骨颈骨折的应适当抬高制动,可对下肢进行骨牵引,在此过程中须加强压迫局部皮肤的护理。术后协助健侧翻身,并在两腿间垫软枕,以免患肢过于内收,在背部垫三角枕以支撑身体。此外,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还需做好相应的治疗护理。

2.2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主要是促进骨愈合,恢复患肢的生理功能,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发生。比如:椎体骨折患者卧床期间,可在骨折椎体下垫高度合适的软枕,以便局部保持过伸位,在3—4周后协助患者托腰部锻炼。有报道指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在术后24h内开始对患侧踝、膝等关节的被动运动,第2d进行足跖屈背伸、股四头肌舒张锻炼,术后3—5d指导患者在床上开展直腿抬升、屈膝等练习,髋关节屈曲在45°内为宜。在此过程中,责任护士需向患者明确说明功能锻炼的意义,指导患者早期进行患肢的主、被动锻炼,尽早对未制动关节进行活动,并进行适当按摩,适当增加床上练习;尽早下床锻炼,以改善和提升肺活量及血循环。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练习时,责任护士要保持耐心,并要陪伴在侧,以免出现意外。

2.3疼痛护理

通常在骨折手术后的24h内疼痛最严重。在术后取平卧位,并用软枕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肿胀。可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电视、音乐、聊天等方法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降低疼痛阀值,同时指导患者正确深呼吸方法,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3]。如患者疼痛持续、难耐,按时应用控释或者缓释制剂,必要时增加用量。

2.4饮食护理

在骨折术后6h可给予患者适量易消化、清淡的半流质食物,比如:稀饭、肉汤等,术后2~3d调整饮食,确保营养均衡、全面,嘱患者食高蛋白、高营养、维生素丰富、低脂高钙、易消化类食物,少量多餐,同时多食新鲜水果,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愈合。通常情况下,建议每日摄入800—1000IU的维生素,及1000—1200mg钙,改善骨质疏松症状,预防骨折发生。临床研究报道,基于老年人身体与心理情况,依照营养学要求及原则要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营养进行针对性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体质、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预防出现发症。

2.5并发症预防护理

一是感染预防。责任护士需指导患者掌握腹式呼吸,行扩胸锻炼,正确咳嗽,定时翻身并进行拍背,必要时雾化吸入、吸痰,以免发生肺部感染。同时,嘱患者每日多饮水,每日不少于2000mL,确保每日尿量超过1500mL。对于留置导尿者,需密切观察尿液性状、颜色、量,如出现异常或者患者株诉尿频、尿痛,且体温升高,应警惕出现泌尿道感染。此外,要加强压疮预防。勤换床单,确保床铺清洁干燥,定期按摩受压部位,协助翻身,每天温水擦澡,以改善血循环。

二是深静脉血栓预防。骨折术后需适当抬高患肢促进回流,密切注意外周血运、肢体感觉、活动等情况。早期锻炼时可对肌肉进行按摩,可穿上循序减压弹力袜。必要情况下遵医嘱应用抗凝药物,严密观察用药后牙龈、注射位、手术切口是否出血,并要监测凝血时间、状态等[4]。责任护士需要对患者开展全面评估,明确四肢是否发生水肿、皮肤色泽有无变化、体表温度有无升高等,每日测量两侧肢体平面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三是便秘预防。通常患者术后需较长时间卧床,使得肠蠕动减缓,易出现便秘。所以,除了加强饮食指导,嘱患者多食纤维素丰富的蔬菜水果外,还应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胃道蠕动,并嘱患者晨起空腹喝1杯温开水[5]。

2.6心理干预

责任护士应主动患者交流,以便掌握患者心理动态,根据患者心理变现进行针对性疏导和干预。同时,鼓励家属参与进来,理解和尊重患者,掌握必要的护理知识,给予患者更多关爱、照顾,让患者配合治疗。

3.结语

一直以来,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护理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再加上患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对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应遵循“患者为中心”原则,给予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护理干预,以保障临床效果,促进患者良好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中英,程竞,罗霞.行为转变干预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03):450-452+460.

[3]何美容.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5,(28):2834-2835.

[3]王阿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及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9):209-210.

[4]邹乃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3):101.

[5]宁娟.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