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教育不常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常规教育不常规

杨宁儿

——浅谈班级常规教育

杨宁儿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315400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而这些好习惯的养成,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就要依托和借助“常规教育”。所谓的常规教育就是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它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课堂常规、行为习惯、生活能力等等。但以往的常规教育以老师说教式的教育为主,随着家长年龄层的不断年轻化和学生个性的不断鲜明化,班级管理中的常规教育不能拘泥于过去的老习惯——“单纯地讲讲讲”。特别是小班化的实际,更给了我们常规教育不常规的可操作的平台。

一、常规教育多元化

传统意义上的常规教育就是针对学校给出的条条框框进行解读,从而强化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在班级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很多说教式的教育让现在的孩子缺少了发现和自主转化的过程。接手双语班后,我开始逐渐改变常规教育的方式,让多元化的教育走入学生的生活。

1.借助《道德与法治》课,有机结合。现行的《道德与法治》中有很多针对常规教育的内容,而且课本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深受学生的喜爱。针对这一现象,我充分利用教材,将学校中的常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课堂上。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学期《假期安全真重要》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读一读并讨论文本中出现的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然后在全班交流:除了这些,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安全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假期引导到上学期间,从在家到在校,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一堂在校的安全教育课。

2.借助语文课堂,渗透强化。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学会抓住契机适时教育。作为语文教师的班主任就可以借助语文课堂和富有情感性的课文内容,不着痕迹地进行常规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讲到要学会珍惜友谊、和朋友和睦相处,就自然而然地引到“我们怎样才能和别人一直做好朋友,在班级中怎么做朋友才会越来越多”这一话题。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较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无形中就渗透了常规教育,教导学生如何正确与人相处。

二、常规教育活动化

活动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常规教育,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中,有些要求相对比较抽象,低年级孩子难以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活动把它具体化。如在讲到“三人成行,两人成列”这一条时,我让学生找朋友演一演怎样才是正确的。然后挑选两组(错的和对的)在班级内表演,让其他同学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学生兴趣浓厚而且记忆深刻。这一条规则就这样通过演一演、看一看、比一比的方式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并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

常规教育活动化还可以借助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来进行适时的教育。如抓住集会时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教育,并在班级内进行情景再现,使学生找到自己当时的样子,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三、常规教育多样化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常规教育除了借助活动以外还需要更多的呈现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具有最大的实效性。

1.巧用儿歌,熟记于心。儿歌琅琅上口,低年级学生喜欢读,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日常行为规范的要点牢记在心。如关于课前准备的习惯,我就将具体要求转化为一首儿歌:铃声响,下课了;上厕所,削铅笔;看课表,书备齐;喝喝水,看看景;不乱跑,眼休息。通过这样的一首儿歌具体形象地告诉了学生下课应该做好的事情,平时的班级教育中就可以经常背一背,强化学生的这一习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关于“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更让他们有自主的意识。

2.借用媒体,巧化于行。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利用教室内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行常规教育,这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我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相应的常规教育的内容(如安全教育方面的)选择合适的视频节目,有的时候是一个简单的短片,有的时候是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在学生观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我发现学生能比较贴切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自己的要求。

除了借助网上的视频节目,我更多的是自己拍摄学生平时表现的视频,如在课间孩子们玩耍时有奔跑现象的视频,又如学生完成作业时的视频,还有在早读课上的视频等等。通过观看自己的视频,学生更能感受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安全隐患,也使学生更能意识到对和错,从而督促自己改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毕竟是“心”育,一切教育应从“心”开始,想方设法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才是主要的。我们班主任日常的教育更要抓住契机,想方设法让常规教育不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