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可染山水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浅谈李可染山水艺术

李改新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李可染是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他翻开了中国艺术史的新篇章,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代宗师。在探索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潮流中,李可染他以独特的写生方式,重新发现了自然美。他始终恪守着中国山水画的特质,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赋予传统笔墨语言以新的品质意蕴。李可染的成功,不仅基于他过人的天赋、扎实的素养和不懈的努力,也和他的人格、阅历和观念分不开,他的生命和艺术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苦学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他淡泊名利、献身艺术,谦虚自信、诲人不倦的品格,他对传统艺术的珍爱、弘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借鉴的。

关键词:李可染;山水;传承

李可染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在他身上,凝聚着自我独立的艺术风格,更映射出一个时代的迷茫、清晰与成长。在艺术文化的时空中,他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创造出了一片辉煌的天地。

一、李可染生平及山水画艺术发展历程

李可染(1907.3—1989.12)于1907年3月26日出生江在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排行第二,取名永顺,曾用别号三企。双亲均不识字,大地孕育了他淳朴善良的高尚品格。他擅中国画、美术教育,是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自幼喜绘画,13岁师从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师范科学习。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擅山水、重写生,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李可染的山水画,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演变,主要包括:

1、学习沉淀期(1953年前)

1943年到1953年间的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多摹仿古代大家,从“四王”入手,到八大、石涛、黄宾虹。以八大和石涛的影响为大。他学八大的作品,有一种空灵清华之气,可谓形神俱似。他用很长时间研究八大的画,并由八大认识到董其昌用墨的精纯。他将二者融于一,自成一格,显示出艺术家极可贵的品质与修养的综合能力。

2、探索实践期(1954至1960年)

在此期间,李可染游历四方,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写生:1954年的江、浙、皖写生,以《天都峰》、《雨亦奇》、《芦茨溪》、《拙政园》等为代表。它们的特色是:没骨法、勾勒法和水彩画法同时参用,强调造型的真似、空间的层次。1956年的江、浙、川、陕写生,代表作有《无锡梅园》、《灵隐寺两亭》、《巫峡百步梯》、《嘉定大佛》、《重庆临江门》等。这批作品突出强调观察与描绘的具体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更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如城市、街道、公园、村落等,真实再现一个现代人眼中的世界。李可染写生探索的高峰是1957年的访德写生,代表作有《魏玛大桥》、《麦森教堂》、《歌德写作小屋》、《森林旅馆》、《磨房》等。其特色是:用墨多,黑色主调空前突出了;画面景物组织更有整体感、更单纯了;笔墨更考究而自如,主要物象醒目,空间节奏鲜明;光的表现出神入化。1959年的桂林、阳朔写生。他把写生作为改造旧山水画,从传统中“打出来”的探索途径。

3、整合升华期(1961至1989年)

从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李可染总体上由对景写生转为画室创作。他说:“白纸对青天,胸中丘壑,笔底烟霞”。“文革”十年(1966至1976)中,其作品比较拘谨,以庄严为基调,常用带有政治色彩的题目。他一生最精彩的作品,多出自1977年至1989年。在此期间他沿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条强调理性作用,以严谨为特色;另一条是相对强调情感和深层无意识心理的作用,画家性格中的另一面:豪放和超逸,又渐渐有所复苏。

二、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艺术语言

1、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李可染长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和教学。其山水画创作善于疏流导源,其作品意境开阔,笔墨深厚,气韵生动,格调浓重、质朴、凝炼,融文学性、音乐性和造型美于一炉。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同时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2、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语言特点

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首先感受到的是气韵与笔墨乃至状物造型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用笔如“渴骥奔泉”、如“万岁枯藤”,以他雄健的气魂腕力,浪漫瑰丽的奇思妙想,成功地从“写境”跃入了“造境”,一幅山水画笼罩着一种气氛,有了气氛才能活起来。这大概就是他的画那么受人欢迎,那么耐看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谨密,是李可染山水的另一特征。他作画,向来不笔飞墨喷,纵放不拘。他说自己是困而知之,是“苦学派”,也包涵着严谨这一层意思。李可染也非常聪敏,有很高的悟性,富于情感,但都不外露,全然和严谨、沉稳统一着。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这是李可染的优长——有助于深入、精微;但也是一种不足——尚未达到完全自由的、“解衣般礴”的境地。他性格气质中的俊逸、机敏、潇洒一面还被压抑着、遮避着,未能转化成相应的风格因素。清人方熏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凡画,气则画家本色,意则画家品调,李可染能运万千变化之平凡景物于一平和之美中,正是对传统的深刻领悟,在画中才具有浓浓的传统韵味。李可染的山水画别具一格,不落于时风之中。遍寻中外画史如此善于于黑,大胆用黑的画家是少见的。他用黑墨创造的“黑”美的画作,无不黑而亮,决无黑而重滞之弊。他画中黑色胶粘到超常的程度,映照出人生的无尽感叹,凝固成黑墨的沉重叹息。

纵观李可染的一生,其山水艺术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所经历的多次自我变革,都与时代潮音相呼应,其因固然出自画家气质、个性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以其赤诚的爱国心、使命感,响应民族文化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召唤。他终其一生苦学努力,成功实现了“其命为新”的文化使命,建构了刚健清新、沉雄壮美、凝重深邃的现代山水风范。他的艺术由此汇入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长河,并刷新了中国画的审美观念,以鲜明的时代精神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变革与精进,为中国传统文化进入新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

[2]宗白华.《艺境》[M]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年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

[4]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日期:2001年

作者简介:李改新(1985.09-),女,河南社旗人,河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