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1

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探索

古爱萍

(荣县旭阳镇富西学校荣县643100)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这一点,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必须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再现--探索--创新。再现是创新的第一个阶段,良好的再现能力是进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良好的再现能力是不能很好创新的。所以对学生再现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我在进行教学时充分利用了语文科的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再现能力。比如:在教《孔乙已》时,让学生再现出“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铜钱”这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教《沁园春。雪》时,通过对诗歌的朗诵,让学生在脑中再现出美丽的北国风光;在教《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理解,画出一幅《游子思乡图》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方面,语文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不少的课文,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很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对诗歌精练语言的理解,体会其优美的意境,捕捉诗人强烈而含蓄的思想感情,“猜测”出诗歌背后的深层的意蕴,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我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对文中普普通通的人和事的描写,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者自然的感悟,通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教《背影》时,我就注意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被父亲去买桔的背影感动得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而以前的“聪明”,正是没有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同样是父爱,作者从不理解到理解,就是他对人生的一个感悟过程,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感悟,才能把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物写得如此感人至深。其他,如小说、戏剧文学、寓言、神话等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就不再举例了。

培养想象能力的另一个途径是作文教学。传统的作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这有其可取的一面,然而也会对学生形成束缚,尤其是写前指导和写中指导对学生的束缚更大,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很少进行这样的指导,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放开胆子,大胆想象,写出优秀的作文来。在题材方面,也有偏重,多写有利于学生想象的文章,如《相会2020年》、《假如我是校长》、《太空遨游》等等。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日本有句名言:“综合就是创造”,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学方面同样适用。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无不有利于语文的学习。而且如果能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到语文上来,尤其是运用到作文上来,对语文学习将是十分有利的。现代社会里,单一的知识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时代对综合知识的需要越来越大,语文教学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很注重这一点,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知识、从各种报刊、杂志所得的知识、甚至于道听途说的东西创造性地用到作文中去,写出优秀的作文来。比如,有个学生在《相会2020年》中,这样写道:“……我对着计算机说:‘我们要到大西洋最深处旅游,在洋底畅游五个小时,请问,能在天黑前赶回来吗?'计算机屏幕马上闪出:‘可以在16点42分53秒赶回!'我们乘上F12型太阳能水空两用机,朝大西洋最深处方向飞去。到达目的地时,我对着两用机说:‘降落!'两用机便迅速降到洋面上。我又说:‘下沉!'只听到‘唰'的一声,两用机把气一放,就开始往下沉……”如果学生不能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写不出这样的好作文来的。

四、运用变式,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超越,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鼓励学生质疑作为培养其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我在想,长期使用一种模式的训练,孩子是否已经感到了疲倦。在教学中,我们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经常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学生又是否问自己或像老师问为什么呢,我们又是否给予他们这样大胆质疑的机会了呢?人们在现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往往会产生定式心理。思维定式会严重防碍人们创造思维的发展。只有运用变式-改变某一数学的非本质属性,而不改变其本质属性,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