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管理在高危孕产妇分娩和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妊娠管理在高危孕产妇分娩和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

周燕

(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四川成都610200)

【摘要】目的:研究采取妊娠管理对高危孕产妇分娩和新生儿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114例高危孕产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57例患者采取基础管理作为对照组,另57例患者采取妊娠管理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结果根据对所有患者进行的随访中看到,研究组患者剖宫产率有47.37%,明显少于对照组剖宫产率75.44%(P<0.05);且研究组新生儿早产、流产以及新生儿异常发生率均为1.75%,比对照组早产率10.53%、流产率8.77%以及新生儿异常发生率8.77%少(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高危孕产妇采取妊娠管理有助于顺利分娩,降低新生儿异常以及死亡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进行应用。

【关键词】高危孕产妇分娩;妊娠管理;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208-02

高危孕产妇是指具有危险性因素的产妇,如自身各种慢性疾病、妊娠并发症、周围不良环境和社会现象等[1],很容易影响胎儿正常生长,甚至出现死亡等,严重提高了孕产期发病率及死亡率,所以给予高危孕产妇患者进行妊娠管理,有利于减少意外发生,保证母婴健康安全,提前做好预防和治疗的准备,控制危险因素的发展。我院对此展开研究,分析妊娠管理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以及新生儿情况中的应用价值,现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114例高危孕产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每组各57例。其中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5.6±2.3)岁,孕周17~41周,平均孕周(33.4±2.8)周;研究组均为女性,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26.4±2.4)岁,孕周16~41周,平均孕周(34.2±2.9)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2]:①均经过临床诊断和检查确诊为高危孕产妇。②均经过患者和家属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中。

排除标准:①具有精神障碍者。①依从性较差者,无法听从医护人员安排管理。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基础妊娠管理,包括宣传健康知识,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项等,并告知患者再次来我院产检时间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管理基础上,采取更严格的妊娠管理,包括给予每例高危孕产妇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并整理,由专人负责随访所有患者,协调患者与医护人员时间并定期通知患者前来医院产检;加强培训相关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展开实践活动,为之后工作提供有效的基础;给予所有患者定制合理饮食和运动计划;帮助高危患者分析其高危原因,并仔细排查患者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监控患者动态等。

1.3观察指标

给予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剖宫产率、新生儿早产和异常量等,对比两组患者分娩以及新生儿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危孕产妇分娩情况

根据两组患者分娩情况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研究组患者剖宫产率有47.37%,而对照组剖宫产率则达到75.44%,明显研究组剖宫产率比对照组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几年我国高危孕产妇发生率日趋增加,如何保证优生优育是医疗界关注的重点[3]。医院在早期就应该筛选出高危孕产妇患者,将她们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并采取统一管理,相关医护人员应收集患者所有齐全资料,进行跟踪监护,保证患者出现意外时可最快得到救助,降低患者危险情况的发生率;医护人员应主动告知患者何时进行产检,平时如何预防意外危险发生,以及妊娠相关健康知识,增强患者防范意识,同时医护人员可为患者专门定制相关饮食计划,多食用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必要时可食用酸味食物,刺激胃液分泌,增强消化酶的活性和胃肠道蠕动,有助于胃肠道消化等[4],以及适当运动,避免久坐和站立,也可以指导患者家属一些常规按摩手法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

通过增强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妊娠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顺利分娩,减少新生儿异常和死亡的发生率,从上述表格中看到,研究组剖宫产率47.37%比对照组剖宫产率75.44%少;且研究组新生儿早产、流产以及新生儿异常发生率均为1.75%,少于对照组早产率10.53%、流产率8.77%以及新生儿异常发生率8.77%(P<0.05)。

综上所述,采取妊娠管理对高危孕产妇分娩和新生儿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安全,可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杜翠玲.269例孕产妇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0):129-129.

[2]姚瑶,孙媛园,李芳等.妊娠分娩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6):185-187.

[3]施素娟,孙建利,祝志娟等.围产期感染及分娩方式与胎龄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9):2133-2135.

[4]宋耕,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对妇女及子代远期影响及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2):3914-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