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高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公办高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王成云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衡阳市421101)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公共高校治理对于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专家学者均对高校治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研究。所以,本文对于公办高校治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希望为我国公办高校构建全新的治理制度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公共高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2013年11月12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首次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高校管理中引入治理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成绩斐然。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地位更加显著。然而在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传统高校管理方式的弊端和缺点逐渐显露,大学管理在长期的集权控制下开始走入低效率的困境,一些隐性的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的管理类似于政府机构,权力高度集中于上层;党政职责不清;行政权力大包大揽致使高校治理水平不高;广大师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改革的号角已全面吹响,面对内外环境的不断改变,我国大学应当优化和创新内部治理方式,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走出困境。

二、文献综述

治理(governance)概念最早来源与国外对工商企业管理的研究。随着股份公司的股权逐渐分散,股东数量由少变多,由于小股东不参与经营,没有表决权,经营者实质上掌握了公司的最高权力,企业管理问题变为治理问题,这就是1932年贝利和米恩斯(Berleand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总结的公司治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治理概念不再只局限于从企业领域,开始逐步推广到各行各业,治理理论随之兴起,并在政府、公共卫生组织、中介组织、社区、学校等非盈利机构中广泛应用。

在我国,对大学治理理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根据本人2019年8月16日对有关大学治理类文章的检索结果来看,我国对于大学治理方面的研究从近十年才开始兴起,研究成果的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治理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已获得学界的广泛共识,很多大学和教育类科研机构都将大学治理作为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大学治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教育研究者已经对大学治理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展开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然而,治理理论最初运用于企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中,高等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来自企业和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经验应用于大学管理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和缺陷。加之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国大学管理时间较短,一些理论尚未成熟,尤其针对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直接研究和体系构建研究相对较少,更缺乏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因此,对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究。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治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后,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因此,本文文献综

述将会从公办高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治理的相关定义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通常情况下,国外学者认为高校治理是围绕高校内部权力配置的一种结构和过程的研究。这与我国对此的定义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如谢敏(2005)认为,高等教育的两项最为鲜明的特征在于其公益性和经济性,正是这两项重要的性质也就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治理结构。因此,为了促使这两项属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就必须要相应的制度和结构给予充分地保障。高校治理结构不仅仅只是教学管理,而是通过这种治理结构实现政府部门、高校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性,促使这三者之间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又能够相互制约,各方面权力和责任要保持明确,运转关系要保持协调。因此,在我国,大学治理包括内部事务治理和外部关系协调两方面内容。因此,为了保证高校治理结构的全面性,高校治理就必须要涵盖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两两方面内容。

第二,对公办高校治理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关于高校治理结构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可知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国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以大学内部事务为核心内容,对于各方权利、利益主体之间的配置是否合理以及具体行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研究。但是,我国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则主要是从高校治理的现实角度出发,其不仅要有效解决高校各方权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分配以及行使问题,还需要解决高校、政府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综上所述,在对国内外高校治理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研究过程中,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公办高校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制定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有效解决高校内部与外部的机构设置、领导的隶属关系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应该是从高校治理过程着手进行,高校治理过程可以被认为是高校各方面文化的综合体,其为高校治理制度的顺利实施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在高校治理结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精神动力的作用。

三、公办高校治理结构的研究、批判与反思

通过对国内外公办高校治理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首先,

国内高校治理结构与国内高校治理两者之间所处的阶段存在明显的区别。国内的相关研究正处于开始阶段以及学习借鉴的阶段,相反,国外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且已经开始处于迎接新挑战的阶段;其次,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两者对于高校治理问题的研究方向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于国外高校而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成熟的治外部治理环境,这就促使高校自动形成相应的适应机制。同时,高校内部的学术权力、行政服务以及管理权力等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分性。但是,我国高校治理结构主要是从公共治理、高等教育治理等方面进行实施的,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对外部治理结构的理论研究,如玉海棠(2003)对于治理的相关理论的内涵、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龙鲜忠(2004)对于中心治理的具体内涵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众多文献表明,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权力,政府部门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高校自主权严重缺乏,社会力量在介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为了能够实现高等教育治理,就必须要构建高校与政府两者之间新型的关系。

四、高校治理过程研究的梳理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治理过程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可知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的:第一,关于教师集体谈判的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参与性的问题。在对教师谈判制度研究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重要考虑的问题,西方国家对此已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要是从理论基础,如内涵、定义以及依据等进行分析;从策略实施的角度进行研究,国外学者提出为了能够真正的推动教师参与到高校治理中需要遵循的三项原则,即构建和谐的、信任的合作关系,加大对教师个人能力的发挥,重视教师的个体表达三方面。同时,在国内,有学者也提出了在高校治理过程张,应该从三方面引导改进教师的参与性,构建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赋予教师更高的权力以及有效拓展教师参与决策的空间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进行研究,可知没有一条普适的治理规律是适应于任何一所大学的,同时,国内公办高校也无法直接引用国外的大学治理模式。对于国内的公办高校而言,其应该在充分的、全面的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明确自身高校的使命,探索适合于自身的高校治理,充分彰显高校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谢敏,郑哲.大学治理六要素模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8(4):138-140.

[2]韩卓.浅析如何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明日风尚,2018(8).

衡阳市社科基金课题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结题论文:衡阳市属公立高校的治理体制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D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