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音乐加强德育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弘扬民族音乐加强德育教育

曾晓梅

曾晓梅

摘要:为使下一代接受“美育”熏陶,端正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使我们民族音乐能够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义务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应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

关键词:民族音乐;弘扬;激发;爱国热情;民族精神

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溯源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族音乐。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民族音乐涉及的知识非常多,包括民歌和歌舞蹈、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仪式音乐等。当今,中国音乐文化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古今的撞击、中外的撞击、雅俗的撞击都汇集到一起,处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和转型时期当中,弘扬我国民族音乐必然要受到严峻的考验。现在的社会流行音乐,尤其是爱情歌曲充耳可闻,具有地方特点的民族音乐却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尤其是当代中小学生,他们对超男、超女等这些流行歌手以及网络歌手了解颇多,崇拜有加,甚至于对他们的个人档案也能倒背如流,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国的国乐大师刘天华、华彦均是什么人,对我们的民族音乐了解甚少。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的民族音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受到了世界音乐人士的重视,多少外国人克服语言障碍来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却陌生到几乎不认识。因此,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否认流行歌曲优越的一面,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忘却我们的民族音乐!为使下一代接受“美育”熏陶,端正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使我们民族音乐能够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义务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应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

国家教育部制订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于如何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有过许多表述。其中有“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对于各年级的要求,“课程标准”也提得比较具体。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人音社”、“人教社”及各省市的教育部门均编过中小学音乐课本。尽管这些课本都有不少关于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但是要落实现在的课程标准关于弘扬民族音乐的要求还是存在着许多困难。

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教学内容中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紧扣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水平,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

现在学校的学生对于民族音乐作品接触得还不够多,理解得不够深,那么在教育中怎样使学生来接触民族音乐作品呢?下面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感受、分析、理解音乐。学生对流行歌曲较感兴趣,可选一些根据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流行歌曲,如李娜演唱的河北民歌《小放牛》等,让学生欣赏、分析,了解民族音乐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之后,可选一些短小、优美、易唱的民歌让学生欣赏、演唱,逐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通过听觉来让学生学习音乐

音乐是听觉艺术,从根本意义上讲,学习音乐,要通过听觉才能实现。开设全校性的民族音乐鉴赏课对于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有关弘扬民族音乐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我国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有感而发、言之由衷的产物,所以大多数广为流传。在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中,有着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如民歌:《大阪城的姑娘》、《绣金匾》、《翻身道情》。民乐:《百鸟朝凤》、《扬鞭催马运粮忙》、《二泉映月》、《步步高》等作品在民族音乐鉴赏课中欣赏时,教师要进行引导、提示,介绍一些大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这首民乐曲时,启发学生从热情欢快、生动活泼的音乐中去想象丰收以后的农民驾着满载粮食的大车,喜气洋洋地向国家交售公粮的情景,从内心热爱现在的美好生活,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

三、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

1.课前认真备课,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练唱民歌,扩充教材中民族音乐内容。如河南民歌《编花篮》、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不同特色,了解民歌中的不同体裁形式、基本特征,这样学生有兴趣,爱学爱唱,树立了民族自尊心。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各地民歌民乐的风格特点,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如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可播放有关草原的风光片,让学生了解蒙古人民的生活特点,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在那宽广、美丽地大草原上,蒙古人民以放牧为生,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养成了蒙古人豪爽、奔放的性格,也形成了蒙古歌曲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旋律特点。这首歌曲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景色,抒发了蒙古人民对家乡的深沉真挚的情感。再如,可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让学生随着乐曲做一做;欣赏民族器乐曲时,让学生看一些民族乐器。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

3.介绍常见的民族乐器,欣赏优秀的民族器乐曲

我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可选一些常见的,如笛子、二胡、琵琶、锣、鼓等,介绍给学生。如果有实物,让学生看看它们的构造,听听它们的音色,效果会更好。在民族器乐曲中,要选择一些优秀的、易于理解的让学生欣赏。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琵琶曲《十面埋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等,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民族器乐曲,不断提高欣赏水平,不断加强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4.在实践中增长民族音乐知识,陶冶情操。

组织“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兴趣小组,每周定期活动,为弘扬民族音乐教学工作起推动作用。另外,还组织开展“民歌演唱会”、“卡拉OK民歌大奖赛”等活动,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族音乐,针对当前的流行歌曲的冲击,这显然是一种正确的导向。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另外,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教育,这是我们音乐教育上的一条灿烂的光辉大道。

在中国音乐文化面临转型时期的时刻,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多向学生介绍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祖国的民族音乐,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对我们的民族音乐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一生、二熟、三爱、四迷”,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下一代身上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弘扬民族音乐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全体音乐教师一起来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吧!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柳南中学3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