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高效性浅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课堂提问的高效性浅议

林培娟

宁波鄞州区雅戈尔中学林培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还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于教学是多么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总结课堂教学的实例,我觉得课堂提问的高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适时

当学生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提问是拨开疑云的阳光;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提问是顺利通向彼岸的桥梁;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提问是大海中的导航灯;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提问是轻轻敲响的小警钟;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提问是引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线……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提问时要选择好时机,它是实现有效地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可以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二、提问要适度

有位教育家说过:“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不动脑筋就轻易答出。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取得成功就能增强学习信心,保持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提问要有趣味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可以在关键处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在平淡处引出新奇,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可在“迷宫”里亮起指路明灯,使学生在顿悟后领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提问要富有创造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就问题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而言,只有当一个问题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的时候,问题才可能具有创造性。因为,当问题没有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的时候,它的解决就只是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并不能展示一种创造的实际过程,更不能激发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而它只是一个复现性问题,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要是开放式的问题,答案不能唯一。问题要带有一定得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五、提问要注重情感的交流。

著名教育家契可夫说过“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还要有助于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富有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好胜欲,希望能受到老师的关注、表扬,至于那些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更希望能得到的赞赏或青睐。他们的年龄特征又决定了他们大都比较单纯和幼稚,事实证明,不少学生偏科的原因往往是缘于对任课老师的亲疏,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从一定程度上讲,课堂提问是师生感情交流的一条纽带。通过提问,然后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勇敢精神,还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加师生间感情。

六、提问要注重细节

提问时要面带微笑,切忌态度生硬。老师面带微笑、用期盼与鼓励的目光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思路清新,回答准确,语言优美,从而更加喜爱老师及该项课程。提问必须注重过程的调控。课堂提问应注重过程的调控,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合理地候答与理答。提问必须注意用语的科学。课堂提问可以尽量活泼、生动、幽默些,但用语一定要简单、清楚、明确,使用学生能理解的、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的语言;不能一味迎合学生某些低层次的情趣而丧失科学性。如果学生听得哈哈大笑,而学习效果却令人失望,就会陷入课堂教学的误区。提问更不能有知识性错误,要符合逻辑。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让课堂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