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技能大赛之风,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1

借技能大赛之风,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王杰

王杰(当阳县职教中心湖北宜昌444105)

摘要:近年来,为适应社会需求,加强校企对接,全国各级服装设计与制作职业技能大赛方兴未艾。活动推动着专业教学发展,呼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一体化服装设计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与企业需求的能力,造就更多所需的服装设计人才。

关键词:大赛人才培养

一、服装技能大赛的发展历程

中职类服装技能大赛始于2007年,比赛项目是服装制版与服装工艺制作。虽然当年内容简单,但迈出了服装技能大赛的第一步。此后,技能大赛活动蓬勃开展,内容日趋完善,选手水平越来越高。

2008年,大赛引入了服装相关软件,结构制版由服装CAD完成,考查泡泡袖、省道二次转移等;款式设计由CORE、PS平面软件进行电脑绘制以及手绘款式图,并进行立体造型。2009年,CAD制版考察省道、褶裥等造型,及缝制工艺中的缝份、剪口、里衬等;缝制转向精工要求;款式设计中款式绘图由简单造型发展到色彩的介入、款型的拓展变化、立体造型加强造型概念。2011年,CAD制版新加放码的概念,比赛时间缩短,立体造型固定造型款式,引入原型进行制版,进行纸样修正,考查选手的整体素质。2012年,“女式春夏时尚连衣裙”考察款式设计、纸样绘制、立体造型,“女式春秋品牌服装”考查CAD结构制板与放码、服装工艺缝制。

2013年,大赛重大改革:增加了理论考试,考查选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素养;取消了手绘款式图;样衣试制环节中,选手自己进行手工纸样制作。内容愈发丰富、完善,选手想象、创造的空间愈发广阔。

二、服装设计人才的基本技能与要求

绘画基础与造型能力是服装设计人才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设计造型,绘画要准确表达设计者的创作理念;设计图要体会服装造型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激发设计灵感。独创性和想象力是服装设计人才的翅膀,缺乏想象力的设计师只是工匠或裁缝,而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设计师。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本身就蕴含创新、独特之意。服装的款式、色彩和面料是服装设计的三大基本要素。服装的款式是服装的外部轮廓造型和部件细节造型,是设计变化的基础。服装的外部轮廓造型形成服装的线条,直接决定着款式流行与否。服装的色彩变化是设计中最醒目的部分,它能表达设计情怀,易于被消费者接受。熟练掌握和运用服装面料特质是一名成熟的设计师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首先要体会面料的厚薄、软硬、光滑粗涩、立体平滑间的差异,体会悬垂感、光泽感、清透感、厚重感和弹力等与风格和品牌的迥异。

结构设计是款式设计的一部分,服装的各种造型其实就是通过裁剪和尺寸本身的变化来完成的。缝制的方式和效果本身也是设计的一部分,不同的缝制方式能产生不同的外观效果,甚至是特别的肌理效果。这就要求设计师要熟知服装行业中的各种加工设备及服装缝制专用机件,对针织、梭织的加工工艺了如指掌,从而在设计运用中得心应手。

三、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更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在款式设计中,手绘款式图不改款式结构,表达清晰,不一味追求美观而改变板式结构;电脑款式绘制做到既美观又体现款式风格及呈现效果,根据所给款式的季节,选择相宜的颜色;抓住领子、袖子、分割线等要素多训练,创意构思能力就会增强。在纸样绘制中,要了解和掌握服装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做到比例正确、线条流畅、符合人体曲线形态;标注相关数据以及注重细节处理,分割、转省等都要绘制完整;标明相关的裁片名称及数量、面料纱向等。在CAD结构制版与放码的训练中,要熟练使用服装CAD工具,正确理解款式,运用结构要素全面。

服装工艺缝制,要加强各种款式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工艺单、准确把握服装结构的能力。服装立体造型,要注重审题,分清原款式或拓展款式;注意立体造型的针法和立体效果呈现,不用被规避掉的技巧。

纵观比赛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比赛本身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日常教学要求不断加大,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师生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