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戏曲与中国美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浅谈中国戏曲与中国美学

王丹

辽宁省锦州市京剧团

艺术源于美。美是艺术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美才使这个世界色彩斑斓,才有了历史和当代的文学艺术,才有了雷雨挟裹着的山呼海啸、小桥流水和风花雪月、大恶大善、大喜大悲的文学作品。要从传统和时代相结合,性格化与故事性相结合,文学性与舞台性相结合上来看待当代戏曲美感的呈

一、传统性与时代感相结合

美学是外来品,美鸾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在人们中无处不在,既有传统的继承也臭时代感x相结合也是时代的反映。时代造就美、产生美。美来于生活并通过艺术的创造,又高于生活的美感世界。

纵观传统美学繁杂众多,中国戏曲特别是中国京剧的历史就是彻底的文化美的继承,是传统的韵致美的体现。中国的京剧历史剧目繁多,例如:有精忠报国的《岳母刺字》是报效国家、保家卫国的传统剧目;有歌颂公正执法不徇私情的官吏包拯的代表剧目《赤桑镇》;还有一门忠烈的《杨门女将》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剧目,仅仅是老旦作品的代表作,中国的戏剧历史不仅是这些单一行当的表现,还有大量的好的作品以美的形象和思想在感染人、教育人,这些好的作品

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断的传承,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发挥着作用,并一直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在净化人的心灵,催人向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性格化与故事性的结合

千百年来,中国戏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中国人民对美的事物的不断的发展和继承,是用口传和心授,用传咏的方式来进行表达,用故事表达思想,用心去歌颂美的心灵和行为,故事性和性格化必须达成完美的结合和统一,人物的性格体现了故事的情节使故事更具观赏性,不把人物的个性通过故事表达清楚,故事的观赏性缺乏吸引力。《赤桑镇》中的主人翁包拯就是极具个性化的人物,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能够秉公执法,大义灭亲,将自己的亲侄推向断头台,充分体现出了在封建社会刚直不阿的正面形象,使百姓对正义充满希望,这就是人性的美,是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还有《杨门女将》反映了一门忠烈保家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通过出征前以佘太君为代表的杨门女将与官宦阶层的较量体现了忠烈一门的大无畏的气概!是通过激烈的人物性格化的冲突体现了故事的内涵,达到了教育人、感染人的目地。

三、文学性与舞台性的统

美起源于实际生活,来自人民群众,是文学创作在人民群众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并通过舞台展示出来,达到宣传教

育的目地,只有将人间美好的东西进行文学加工和提炼,让故事更具色彩,使人民受到广泛的启迪,达到扬善抑恶的作用。戏曲的文学性拥有语言艺术想象和虚构,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传递情感。戏曲文学就是对故事的情节、景物的描绘,既反映出了语言又体现出动作,在观赏的角度既是平面又是立体的,更有舞台恰到好处的装扮和布景,更使得无直观形象的文字幻化成直观而生动的人间场面,并引导观众去作更为丰富的想象。戏曲文学具备说白、韵白和唱腔的字声魅力,也弥补了文字自身的无表情性和语气感。实际上京剧剧本的文学性,创造了景物和人物的舞台场面的立体效果是用舞台直接簿反映京剧的文学性与舞台充分的结合的癩统一

中国的戏曲特别是中国的京剧充分体现了中国美学精道之处。难怪中国的京剧被世界堪称为中国的意大利式歌剧。中国京剧是反映中国美学的完美表现形式,美源于生活来自于人民大众,是通过艺术创造展现在舞台上教育人民感染人的思想文化,有历史的传承,也有时代的声音,是故事也须性格化的演义,有故事也有文学的提炼和舞台的展示,使历史和现实中美的文化、美的思想和行为得以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