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几点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几点反思

刘曙霞

刘曙霞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倡导正确价值观发挥评价的建构功能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那怎样的评价才适应新课程所提出的评价要求呢?

1倡导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提升评价质量

镜头一:“你的想法有创意!”

师: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大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爱听好话不好,容易上当。

师:你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乌鸦自不量力,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得什么样,还得意极了!(哄堂大笑)师(较尴尬,但为了不打击发言积极性,还是鼓励道):你说得有道理。

生:我觉得狐狸很聪明,而且我懂得了如果你想要得到别人的东西,而别人不给时,你要多动脑骗他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

师: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实际,真聪明。

反思:无原则的激励评价,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简单、粗暴、挖苦少了,冷面孔少了,而多了一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经验,帮助、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镜头一中的现象,在某些公开课中尤其多见,教师试图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唯恐一句否定便使课堂出现冷场。学生也没有了以往怕被老师批评的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反正说了就能得到表扬,有些学生甚至不顾课文内容,不仔细领悟问题方向,只顾新鲜。而此时,我们教师的评价语是“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真聪明!”一味地激励。简单的肯定,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似手否定学生的回答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学生的多元反应也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对生活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消极的、不健康的。例如镜头中的学生的“体验”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产生投机取巧的思想。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很多时候,这种缺乏准确性的流行评价语,反而会把他们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误区。教师眼里只盯着答案的“多元”、“独特”,没有启发引导的意识,虽然体验是独特新奇了,课堂是民主、开放了,可“狐狸”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在学生的思想上必然造成混乱。在开展多元性评价、尊重个性化理解体验的同时,必须防止忽视文本的意义构想和科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可以以评促思,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些意见更合理?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反思、批判性解读中,完成对文本更深刻的理解。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只为这节课,还要为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根基。因此,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重视这方面的导向。

2发挥评价的建构功能,关注学习过程镜头二:“你读得真有感情!”

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课文《浅水洼的小鱼》,看谁读得好!第一个学生拿着书读了一遍,教师评价:“你读得真棒,小青蛙表扬他(示意学生表扬)。”学生机械地齐声喊道:“呱,呱,顶呱呱。”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读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他有点紧张,读得没有激情。教师随即说:“你要继续努力,谁还来试试。”于是此生低着头坐下。第三位是女生,声音清脆,教师给她的评价是:“你读得真有感情,我们向她学习。”于是学生齐声呼喊:“向你学习。”

反思:“雾里看花”的模糊评价,引导价值有几何?

镜头二中,一节课下来,掌声、喊声、表扬声,不绝于耳;“真棒”、“顶呱呱”、“真有感情”交相辉映,课堂气氛热烈,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习自立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我们也应理智地看到这些漂浮在表面上的模糊评价,在学生学习中起的引导价值有几何?原来低沉的课文格调也被激扬的表扬声淹没,课文朗读反而显得不伦不类。“真棒”,学生真棒在哪里,不知道,“真有感情”,学生朗读何处感情处理得好,没点出,充满怎样的感情,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此时的激励性评价只是起到单纯的肯定作用,而那些被表扬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深化,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却自鸣得意;有些因得到表扬,而不时地眉飞色舞,却不知下次应如何适用朗读技巧。再看那位读得不怎么样,令教师不太满意的学生,他更会因此而摸不着方向。原本朗读技巧没有掌握好的他,在当众“献丑”后,没有得到老师的点化,让他朝哪个方向“继续努力”。难道我们的教师只听得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的表演,却不能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给予点拨吗?这些判断式的模糊评价,没有起到提升和延伸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推进作用。这样的评价是肤浅的,与学生学习发展无多大引导价值。

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不应只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有困难者给予点拨,给表现优秀者在表扬的同时,还应帮其反思经验,再提供指引,帮助学生提升,延伸学生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与文化心理。这就需要教师们进行建构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提升、延伸功能。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