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冷暴力—辅导员工作不容忽视的盲区

/ 3

校园冷暴力—辅导员工作不容忽视的盲区

李艳

李艳(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3-0377-02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来说,校园往往同温馨、安静、美好联系在一起。但是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校园这个词并不总是意味着美好的回忆。原本应该用美好、难忘等词来形容的校园里,有时候也会藏着若有若无的歧视。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遭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因而失去对学习、对校园生活的兴趣,引发厌学,逃学等现象,这种校园冷暴力的现象大学生身心伤害非常大,应该引起辅导员老师的高度重视。

1校园冷暴力的涵义

校园冷暴力又称冷战、精神暴力。校园冷暴力是指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不是通过物理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侮辱等,如不理睬对方、将语言交流降低到最低程度、在生活上敌对,漠不关心,不予理睬,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的一种非正式暴力行为。校园冷暴力作为现代社会种一种隐性的暴力形式,给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校园冷暴力正日益成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破坏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2校园冷暴力表现

2.1关于长相和名字方面的冷暴力

在校园里,关于长相、名字的歧视是最普遍的。尤其实在学生心智发展尚不健全,体恤他人感受和自我承受能力都相对薄弱的校园里,这种不经意间的歧视悄悄成为学生感受的伤害。在调查中了解到,一半多的学生都有因为长相、名字被起外号的经历,而其中相当多数人感觉到了伤害,对此充满反感。

2.2关于家境、生活习惯、时尚认知等方面的冷暴力

如果说对长相、名字的歧视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恶作剧的戏谑的话,对家境、生活习惯、时尚认知等方面的歧视则反映了我们教育过程中某种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例如“你说的是上个世纪的事吧”,“连这也不知道,你真实老古董!”,“你也懂足球?”类似的语言,经常挂在某些学生的嘴上,他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明、时尚、不落伍,甚至会因此而看不起和嘲笑其他的同学。许多学生反映,他们经常要花许多心思去留意别人的举动,生怕自己掉队、落伍,遭到别人的嘲笑。而那些家境贫寒,性格内向,举止拘谨的同学,则不可避免地沦为被其他同学嘲笑的对象,在大庭广众之中抬不起头来。更有甚者,在某些学生中这种歧视甚至演变出排斥和孤立其他同学的倾向、有的学生容不得与自己生活方式习惯有异,家境较差或者成绩比他好的同学。动辄给他人冠以侮辱性称谓,加以羞辱。并且在学习、日常活动中公然排斥、孤立这样的同学。对于大学生来说,集体生活是消解矛盾的最好容器,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同学间的友爱互助,可以把很多小的摩擦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而遭同学孤立和排斥,缺乏集体关爱,则可能会导致学生逆反,抵触甚至仇恨身边的人和校园生活。

3产生校园冷暴力的原因

3.1社会原因

当代大学生成长时,这个社会的竞争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让人们认识到竞争的重要性,而这个概念随后演绎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耳朵里听到最多的恐怕就是竞争这两个字。除了当代大学生有80年代独生子女的共性以外,随着高校学费的不断上涨,学生中逐渐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悬殊。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分层,阶层与阶层之间很难深入交往。一个贫困生因为自卑、或者自尊、或者其它原因,很难与一个家境比较富有的同学成为知心朋友。

3.2家庭教育原因

家长们对孩子的成功期望值太高,导致从小就给他们输灌一种出人头地的思想。而想要出人头地,就意味着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汰弱留强的过程。在这个孩子的潜意识中,也许身边的每个同学都是他潜在的竞争者,所以有时候,他们的关系就表现为对手,而不是朋友。在家里,父母会教育他好好学习,同时举出不好好学习就会有悲惨下场的反例;会拿好的学生和差的学生比,优者往往就是大家的宠儿。家庭对竞争意识的过分强调,使得孩子认为人和人之间是要竞争的,而竞争是残酷的,导致他从小就对旁人产生一种提防心理。

相当多的家长困惑与越来越不懂孩子的自私。事实上,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些教育的缺位,尤其是人文教育的缺位造成了性格的上的狭隘。很多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成绩上,忽视了对孩子关心他人感受、同情弱者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储存”过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正是这种人文教育的缺位,养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漠视他人感受的狭隘的性格。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恰当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

3.3学校教育原因

(1)客观原因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①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②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③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八九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④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原因

学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首先,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其次,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再次,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最后,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4辅导员重视校园冷暴力的重要意义

校园冷暴力的存在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九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专家认为,校园冷暴力比暴力行为更加伤害学生,冷暴力对孩子会造成长期的性格影响,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退缩性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另一种是“爆发性人格”,会给社会带来直接的影响,例如有的孩子受到这种冷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了“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在言语上采取过激行为,可以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发展成社会隐患。

5辅导员对校园冷暴力的教育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校园冷暴力问题,鉴于校园冷暴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各高校已经越来越给予重视,我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来缓解或解除这些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培养和增进接纳自己的意识,懂得完善自己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从而完善自己的大学生活。现结合我校开展的实际工作进行提出教育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策略:

5.1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

从2006年开始,我校就有专职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保证每个学生寝室楼至少有一名辅导员入住,并在寝室楼内建立辅导员办公室,晚上处理突发事件,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及时解决寝室矛盾。能够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住楼辅导员”的工作并不是孤立的,在每一幢楼里,还有宿舍管理员、楼长、层长和助理辅导员协助他们。

5.2辅导员值班制度

学生工作人员晚间值班安排表,值班时间为晚上18:30到23:00,值班老师负责巡查学生晚自习情况及学生在公寓中的生活情况,重点放在检查学生酗酒、赌博、打架、卫生、作息和学习等方面,并做好详细记录。遇到突发事件,值班老师应第一时间到位,在第一现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件进一步升级、恶化,并根据事态的发展和情节轻重决定是否通知学生主管辅导员及学院领导。

5.3辅导员心理知识培训

在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心理方面教育,我校鼓励辅导员在提高专业业务的同时多学习心理知识,鼓励辅导员系统学习心理学,目前在我校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下,已经有三名辅导员通过国家心里二级咨询师认证,作为兼职心理老师在学生管理尤其是学生心理问题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4辅导员在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应多留意学生状态尤其是心理变化,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经常深入寝室,了解学生情况,寝室是学生的“家”,也是矛盾产生的多发地带,尤其对于校园冷暴力的现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要叮嘱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谦虚谨慎,摆正位置。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忘记过去的辉煌或阴影,把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平静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保持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谦虚待人。

(2)平等相待,真诚相处。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基础只能是人格平等,以诚相待。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别,但他们在交往中却都刻意追求平等,强者不愿被迎合,弱者不愿被鄙视。因此,在学习生活工作特别是困难面前,互帮互助。“善大,莫过于诚”,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3)主动开放。每个人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正是别人希望发现的奥秘,一般来说只有暴露了自己的内心,才能走进别人的心里。当你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的行动,表示支持或接纳他时,他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为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他便会对你报以相应的友好行为。善于与人交谈和一起娱乐,能恰当分配时间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往往会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

(4)心理互换与相容。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看问题时,就会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获得许多从未有过的理解,便会觉得心理上的距离缩短了。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见和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的权利,彼此只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而不可能强制改变别人。如果时时处处尊重和理解别人的选择,不过高要求别人,就可以减少误解,有豁达心胸,从而达到心理相容。

(5)合作协助,友好竞争。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当别人午睡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听音乐时戴上耳塞;有同舍室友亲友来访,热情接待等。“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在竞争中倡导公平公开,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合作。

(6)如果你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言的越来越多;亲友间的深挚互爱。你会过得充实愉快,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消除校园冷暴力,创建和谐校园对于我们辅导员来说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