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要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要求

伍献春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2-0051-01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学生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种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而教师备课的环节又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最重要的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与课程标准对话。

首先准确把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教育教学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将课标精神内化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实现与课标在对话基础上的超越。

二、与课程资源对话。

1、比较与精选。取舍近态课程资源,创建课程资源库,处理好教师教学用书、课外读物、习题作业等近态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选择并准备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工具、课件等。

2、寻觅与探索。开发远态课程资源,与远态课程资源对话的原则有:紧扣目标原则,深广结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经济实用原则。

3、激活与创新。优化设计课程资源,其主要原则是: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创新。执行与反思,培植新生态的课程资源,注重原创艺术,注重博采众长。

三、与学生对话。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教师要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就必须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了解和把握学生所需要的现代课堂,在对话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对话中做到合理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对话中构建教师自我的符合新课程精神的教学理念,从而积极推进教学设计研究,不断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因此,我们在备课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待这种资源;学生是独立的人,我们要尊重学生;学生是能动的人,我们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教师教学设计要有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是指教师交给学生知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能力,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以知识为载体,授人以鱼是一个必经阶段。第二境界,授人以渔。在授人以鱼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授人以渔。授人以鱼,是给学生一杯水,授人以渔,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找水。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在于,匠人只有技能技巧,只会复制前人的东西,缺少对事物的见识,而大师在得到"鱼"又学会"渔"的基础与过程中,悟出"渔识",他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不仅有创新的物质产品,还有独到的思想产品。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悟其渔识是从教师给学生水,到教师带领学生去找水,最终是学生形成寻找水资源的见识,创造出新的找水方法。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悟其渔识三重境界是是教学的三个阶段,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有所跳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四、与自己、同伴及社会对话。

教师的备课除直接为即将开展的课堂教学所做的短期备课如熟悉和分析本课教材、熟悉学生、编写教案、准备教具等外,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教学进行知识积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能、培养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等都是备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重要的基础性的备课。教师要搞好教学,绝非课前短期备课如此简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顺应这些变化,成功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不仅仅是启用新教材,改变现在的教学行为,还应转变对备课的传统认识,除已有"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外,还要从提高专业素质、开展同伴互助、挖掘社会课堂资源等更高的视角来备课,真正为新课程进入课堂、渗入教学做更深入的准备。

1、自我表现反思。在备课中与自我表现对话。反思内容:我的知识够丰富吗?构建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文化知识为底蕴、教育知识为轨道的良好的知识结构。我的教学技能够完善吗?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我的情感丰富吗?我的态度积极吗?我的价值观正确吗?有位哲人说,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成功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教师的灵魂深处应该扎根智慧、信仰、美、公正、自由、希望……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培养,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应该审视自己:我的情感丰富吗?我的态度积极吗?我的价值观正确吗?

2、同伴互助。在备课中与同伴对话。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协作备课,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

3、校内外互动。在备课中与社区对话,与社区中家长对话。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对学生的了解,邀请家长参与教学;与社区中的专家学者对话,在备课过程中向名师学习,向课程论、教学论专家学习;充分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社区的文化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协助教学,利用社区的物质环境资源,丰富教学形式。

总之,只有教师尽量达到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这些要求,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