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反思——谈如何诠释音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音乐教学的反思——谈如何诠释音乐

梁旻昱

梁旻昱(广西艺术学院530022)

[摘要]文章归纳总结诠释音乐的三个重要因素,提出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技术训练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角色、提高诠释音乐的演奏技巧,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诠释音乐。

[关键词]音乐教学;反思;诠释音乐

音乐活在我们的脑子里,在我们的想象中,耳朵的作用是将从外界来的这些声音传送到大脑里。而乐器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它来自外界,我们就有必要去很好的认识它,通过乐器的运用,将我们脑子里的想法,画面及创意表现出来。在学习任何一样乐器之前,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音乐感都深藏在心灵的某处,只是需要我们去发觉它。成功的秘诀是在手指接触到琴键之前,就已经在脑海里产生了音乐画面和音响效果。

诠释音乐对音乐家很重要。他是一把能够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是从不断学习尝试而到达巅峰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通过他让听众听到你的音乐才华。

一、诠释音乐的重要因素

诠释音乐包括三个重要的因素:作品的演奏(几近完美的技术),演奏的人(学生:他们的情绪,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以及乐器。这三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诠释。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只关注一个因素的训练而忽略了另外两个因素。我们经常高估了技术难点,过于偏重于对技术的训练,或是一味追求技术而完全忽略了作品的内容表达和理解,也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音乐和乐感。我们只有在很好的均衡这三个因素的情况下,才能让心灵与音乐产生共鸣。

二、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角色

面对一个程度较浅,乐感较欠缺,对音乐知识不太了解或是对音乐的想象力尚未被触动,对音乐不敏感的学生,诠释音乐对于他或是老师都是很难甚至于痛苦的事。这并不是可以用完美的技术所能弥补的:大多数的学生只能弹出谱子上的音符,很少有人做到能通过音符诠释出作品的灵魂。我们所要做的是要让学生对所演奏的作品感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P40)只要学生对作品很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去练习,去学习和深入发觉,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从内容方面,作品的背景,音色的变化,甚至可以加入他们所能想象到的画面,最终地做到被作品同化,也就是我们讲的进入角色。如果学生清楚的知道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内容,把它表现出来就不是难事了,当然这其中是少不了过硬的技术的。

三、提高诠释音乐的演奏技巧

技术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才能让音乐充满生命力。技术的提高很重要,技术的提高也是对音乐完美化的提高。我们运用完美的技术,让音乐腾飞。

1、注重基本练习的训练。

那些每天都要做的练习:音阶,琶音,和弦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机械性动作,却是一门秘密武器。风趣些说,它们为那些美妙的音乐做了很多“牺牲”。就像雕塑一件精美的塑像,需要有好的工具。而对于钢琴家而言,完美的钢琴技术就是我们的工具,或是演奏一台极好的钢琴。但我们并不能只依赖于这些物质上的东西,就像一位不怎么样的雕塑者,哪怕给他再好的工具,他也无法创造出任何美妙的作品。所以坚持不懈的练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这还不够的,单单追求完美的技术,只能造就出一名没有灵魂,没有情感,无法与听众交流的演奏者,而不是一位艺术家。很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对于技术的理解过于偏向速度或是炫技,这并不是演奏乐器的最终目标,真正的技术要比这个复杂得多。没有灵魂和灵感而只有速度和炫丽的技巧是不能演奏出完美的音乐的,换句话说,要擦掉他们之间的那条分界线,将两者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让音乐活起来,生动起来。

我们常会在评价一位成功艺术家时,用到有天赋这个词。的确,当我们拥有这种与生俱来的天分时,对音乐会更加的敏感。但是光靠天赋是远不够的,若没有不断的练习,没有完善的技术,哪怕天才也只是能做做表面功夫,对于作品中的技术难点,根本无法达到要求。所以没有过硬的完善的技术,光凭借天分,终究会被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束缚,无法前进。也正是没有坚实的技术作为后盾,哪怕稍微有一点点挫折,都会让我们的天才完全迷失,无从下手,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然而对艺术的品味与见解也随着时代不断的改变。这是我们经常讲到的风格,打个比方说,同样的一首作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演奏风格,有时是音乐家在这个时期对这首作品的表现,有时是根据听众的需要。或者在某个时期高超炫丽的技术代表一切,又或者细腻并且充满丰富情感的音乐表现力才是成功所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所需要的有所不同,所追求的有所不同,所喜好的也有所不同了。然而有所不变的是,音乐家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两者之间是通过音乐来传达信息,来诉说和表现,从而产生出心灵的共鸣。

2、基本练习的训练中融入音乐的表现。

音乐是“以音为素材,通过各种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以至观念的一种时间艺术”[2](P714)。音乐的表现力和方式是完全的因人而异的,它取决于个人在表演时,在十分投入的情况下所散发的一种气场。正是这股气场让音乐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标记,是别人无法模仿的。这当然与平时的练习方法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样的一个技术或是别方面的难点,每个人通过反复练习,在花相同时间里所得到的成果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这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天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学习方法。百分之百的投入和百分之百的高度集中才是取胜之道。举例子来说,拿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十个年龄和程度相当的学生来作比较。同样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大不相同。有的学生演奏出的仅仅是谱上的音符,有的是刻意的模仿,还有的是一些循规蹈矩的学生,他们认认真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作,可惜的是缺乏创意,自己并没有理解作品。而就有一些学生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音乐表达出来,那样的演奏是栩栩如生的,是可以打动人心的,这就是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模仿不来的东西。而这些灵感主要是从平时的练习中发掘出来的,不同的练习方法体现出不同的结果。首先每次练习要有计划有目的,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这些都得很明确。然后按照这条思路十分的投入的,并且带着感情去练,仔细地去体会音乐的气息,乐句的走向,把自己完全融入其中。这样的练习方法才能练出要求,而不只是机械性的动手指。

音乐是一种语言,一种交流方式,是一座连接在音乐家与听众情感交流的桥梁。但如果没有任何情感可言,就算有再高超的技术,我们所表现的音乐也只是没有灵魂的一副空洞躯壳,这时很多人都容易忽略的。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在演奏一些慢板乐曲,类似于奏鸣曲慢板乐章或是夜曲等抒情慢板乐曲时,那些炫丽的技术就不是我们的重心所在了。更多的是通过过硬的技术来塑造出有灵魂有情感的音乐形象。

因此,音乐教学在注重技术训练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诠释音乐、表现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角色,同时提高诠释音乐的演奏技巧,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基本练习中就融入音乐的表现,注重音乐情感的表达,体会音乐的气息,更好地表现音乐,诠释音乐。

注释:

[1]陈建兴.情趣教学艺术[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1]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