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班主任应该充满爱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2

新时期的班主任应该充满爱心

于德鸿

于德鸿

(青岛市崂山区第二中学,山东青岛266100)

21世纪的学生,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他们的宠爱过多,所以不少学生养成了骄横、自私的性格。这种性格对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新时代的班主任工作应怎样做?许多班主任认为学生得到的爱已经够多的了,在管理中应严字当先,少给或不必给他们爱了。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新时代的班主任工作中,更应该爱字当头。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种爱不是迁就,放纵,而是严慈相加。爱护之情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爱护,迁就纵容学生,等于误人子弟。在工作中如何把握?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熟”。

所谓“熟”,就是亲近学生,熟悉学生,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优点长处、爱好个性、思想特点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有明确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这一点,可通过三方面来体现的。

一、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心,教会学生学习,尤其是“边缘生”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而一个班集体风气的好坏,决定因素是这个班级学风的浓厚程度,可怎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习呢?那就要因人而异,帮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励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人的智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但这种差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小的。许多研究都表明,超常(智商在130以上)和弱智(智商在70以下)的人都很少(各约占3‰),绝大多数的人属于中等智力水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边缘生呢?多数都是因为他们学习自信心在不经意间受到了创伤,并且一直没有得到恢复的机会。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爱,而不要过多苛求;不要对他们置之不理,要做到“熟”,方能对他们做到真正的引导和帮助。转化他们,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不要奢望通过一两次谈话就奏效,也不要期望一定要让边缘生转化过来,可能一直到边缘生毕业,你都转化不过来,但转化的过程本身就能体现爱护之心,就已经在感化他们了,也达到了教育的本质。笔者始终坚信: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带路人,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文化知识,有些也许很快便会忘记,但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引导,将使学生永远铭记在心,终生受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二、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懂得欣赏学生,增进师生情

师生关系除了表现在教学环节之外,更多的表现在师生平日交往之中,以个别谈心作为主要交往方式。通过谈心,可以交流思想观点,增进师生感情。友好的交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以诚相待,能够收到课堂上难以得到的良好效果。学生性格迥异,优点缺点并存,懂得欣赏学生,就能博得学生信任,更会促进学生的成长。

有一年,笔者接管高二的一个最差班。上任第一天就有四名同学旷课打球,组织者徐某———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成熟,又非常贪玩和桀骜不驯的学生,成绩也很差。了解情况时,他把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眼中还流露出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神情,笔者清醒地认识到要转化他们,一定不能硬来,攻心为上。于是,笔者说:“你说你是组织者,我不信你有这个能力,要让我相信,也很简单,让我看看在一周之内你能否约束住别的同学打球,此事一周之后再处理。”一周后他做到了,笔者不但没批评他上次的事,反而借机表扬他。然后再积极引导他,要做一个真正有威信、有号召力的人,首先要做正义之事。后来他变化巨大,很关心班集体,也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在笔者的教导下,他先后被选上了卫生委员、团支部书记。最后的结果连笔者都意想不到,班级在半年后跃居级部第一;徐某在高中入了党,考取了重点军校,并于大学毕业时留在军校当了一名教官。

学生总是期望被老师欣赏。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弘扬其长处,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快乐。这份快乐,是班主任应该给的。既然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作为与学生朝朝暮暮,年年岁岁相处的班主任,就要用自己真诚的心,去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亮点,多关注学生生命的进程。

三、培养学生良知,教会学生感激

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情况,笔者认为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强调以强国富民,振兴中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而不能只为了谋求一个“饭碗”;在成才观、价值观教育中,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能单纯追求个人的待遇享受;同时应教会学生感激,让他们在成长的历程中多一些关爱,他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开学初,笔者在第一次班会上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那就是:每天都在小本子上,积累至少一条值得自己对老师或同学感谢的事情。然后在月末的班会上,把记录的值得感谢的事情拿出来,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很多同学都写道:感谢同学在自己生病时给予的照顾;感谢老师面对面地辅导作业等。作为班主任,笔者也参加到这个活动中,并读了自己积累的感谢内容。这次班会开得很成功。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继续鼓励同学们去感谢身边所有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和事,并且把汪国真的一首诗歌———《感谢》送给了同学们。

这样的“熟”,这样的爱,带给笔者一个团结友爱,力争上游的班集体,班里的学生也在无数次的感激中更好地学会了热爱社会、热爱集体、热爱生活和热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