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的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一起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的特征分析

包爱萍

包爱萍(云南省大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大理671000)

【中图分类号】R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125-02

【摘要】目的探讨旋毛虫病流行原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旋毛虫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旋毛虫抗体检测。结果此次是一起因食用带旋毛虫囊蚴的猪肉而引起的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罹患率为6.8%以上。本病潜伏期为5~20天,以10~15天多见,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38℃~40℃)、水肿、肌肉酸痛。感染旋毛虫2~3周后抗体为阳性。用丙硫咪唑治疗有特效。结论大理地区旋毛虫病感染较重,应重点防控。在疫区出现发热、全身肌痛、水肿等应考虑旋毛虫病可能。为预防和控制旋毛虫病的发生和流行,要加强卫生知识宣教,提倡熟食,不生食或半生食猪或其他哺乳动物肉及其制品,加强肉类检疫和生猪管理。

【关键词】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特征

2005年3月17日16:10大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疫情报告,称本市喜洲镇某村部分村民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眼睑及面部浮肿、全身肌肉痛等症状。接报告后我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这起群体性发病情况报道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

首发病例:杨某,女,45岁,于3月2日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38.5℃)等症状就诊,按肠炎治疗病情未见好转,日后症状加重,出现眼睑、颜面及下肢轻度浮肿、眼结合膜炎、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和背肌疼痛明显)。随后部分村民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类似症状,截止3月17日共有68例病例,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出现发热(38℃~40℃),可持续10多天,其中59例(86.76%)出现全身不同程度肌痛,尤以腓肠肌明显;45例(66.18%)出现全身水肿(眼睑和面部常见);38例(55.88%)出现腹痛,部分伴恶心、呕吐、腹泻。年龄12~56岁,患者多见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别。该村是一个白族聚居的地方,白族人至古有食“生皮”即凉拌生猪肉的习惯。根据临床表现、追溯病人饮食史得知,这些病人有共同进餐史,2月27日本村张某家办婚事自做宴席,宰杀5头猪宴请,其中2头猪送检(合格),其余未送检。当天中餐厨师、帮厨者、部分亲戚等60多人食用生皮,晚餐大约有1000人参加宴席,食过生皮者90%发病,生食者比熟食者发病早、症状重。用丙硫咪唑治疗有特效。无1例死亡。

1.1实验室检查

随机抽取早、中、晚各期病人静脉血9份,用ELISA法作旋毛虫抗体检测(送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检验),结果9份血液旋毛虫抗体测定有7份为阳性、1份为弱阳性、1份为阴性。

2结果分析

2.1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此次是一起因食用带旋毛虫囊蚴的猪肉而引起的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罹患率为6.8%以上(因有外乡客人及外出打工者,无法知晓发病情况)。

2.2本病潜伏期为5~20天,以10~15天多见,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发热(38℃~40℃),眼睑、面部乃至全身水肿、肌肉酸痛(以腓肠肌疼痛明显)。多见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别。感染旋毛虫后2~3周后可产生抗体。

2.3潜伏期长短与病情轻重呈负相关,临床症状轻重与感染虫量呈正相关,生食比熟食更危险。

2.4用丙硫咪唑治疗本病有特效。治疗即时,预后较好。

3讨论

3.1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猪、猫、鼠、狗为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在云南、西藏、四川、吉林、辽宁等省区有旋毛虫病流行的报告[1],云南较为常见,主要流行于滇西、滇南,大理地区旋毛虫感染较重,曾多次暴发流行[2,3],应重点防控。

3.2人因食用生或不熟的带有旋毛虫幼虫包囊的畜类肉而感染。人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该病的关键,改变人的不良饮食习惯是控制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提倡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及其他哺乳类动物的肉或肉制品。在大理白族地区,吃“生皮”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当地人认为吃“生皮”是道美味佳肴,不可能革除,为此,建议采用“技术发展型健康教育”策略[4]即以提供技术服务为主,结合多种形式的干预措施,以达到预防和控制旋毛虫病的目的。

3.3提高诊疗水平可以降低旋毛虫病死亡率。本病初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因此,在旋毛虫病疫区出现发热、全身肌痛、水肿等应考虑旋毛虫病可能。用丙硫咪唑治疗有特效。

3.4本病多见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别。人感染旋毛虫后2~3周可产生抗体,与相关文献报告一致。

3.5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教,食用检验合格的肉或肉制品,提倡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及其他哺乳类动物的肉或肉制品;生、熟砧板要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加强肉检员培训,提高检疫水平和检疫手段;搞好卫生,消灭鼠类,禁止随意抛弃动物尸体和内脏;防止猪吃到被鼠、犬等动物粪便污染的饲料;加强生猪管理,提倡圈养。

参考文献

[1]程道新主编.医学寄生虫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6:152.

[2]李自平.大理地区近10年旋毛虫流行概况报道.实用寄生虫病杂志,2002,2(2):42.

[3]钱进森,庞颜坤等.云南省两地猪旋毛虫流行学调查分析.云南预防医学杂志,1998,3(4):31.

[4]张桂宝,何佑奇.运用技术防治型健康教育策略控制旋毛虫病流行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11):65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