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前列腺酸性磷酸酶联合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探讨前列腺酸性磷酸酶联合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

厉谦

(东阳市中医院放射科浙江东阳322100)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酸性磷酸酶联合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肿瘤科经穿刺活检及手术取得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PCa)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将同期60例确诊为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MRI检查,在MRI上测量前列腺径线并计算前列腺体积,参考PSA密度公式计算PAP密度(PAPD),PAPD=PAP/前列腺体积,比较两组的PAP、PAPD、PSA、前列腺体积,PAP、PSA、MRI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观察组PAP、PAPD、PSA、前列腺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P联合MRI的准确数、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PSA联合MRI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与PSA相比对PCa的诊断效果一般,而用PSA联合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果较好,能显著提升PCa的诊断率,临床应优先选择检测PSA和MRI。

【关键词】前列腺癌(PC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诊断作用

【中图分类号】R73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116-02

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PCa)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高居所有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随着我国老龄化、饮食结构变化以及男性健康体检的普及,PCa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临床防治的主要男性肿瘤[1]。PCa的诊疗方案确诊主要依赖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肿瘤的临床分期,因此,临床的早期诊断及筛查、准确分期,对PCa指导治疗至关重要。穿刺活检是PCa术前诊断的金标准,但PCa病灶较小,穿刺针数限制等,导致穿刺活检漏诊率较高,且穿刺活检的接受性及耐受性因人而异,因此较难普及[2]。在各种前列腺的生物学检验指标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icSpecificAntigen,PSA)是最为常用的一种,但PSA对PCa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却较差。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rostaticAcidPhosphatase,PAP)也是PCa的一项生物学指标,临床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研究较少[3]。MRI诊断PCa的依据是T2WI上前列腺外周带高信号区出现低信号结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进一步分析PAP联合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肿瘤科经穿刺活检及手术取得病理证实为PCa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2.9±7.8)岁;将同期60例病理证实为BPH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1.8±8.2)岁;所有患者均主要表现为尿频、尿痛、血尿、排尿困难及尿满留等症状,术前均检测PAP、PSA及MRI,计算PAPD,再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治疗,后证实为PCa或BPH;排除MRI序列不全或图像质量不佳者、MRI检查前接受过内分泌治疗或放疗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加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症状表现、接受检查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MRI检查。釆用Siemens磁共振MAGNETOMVerio3.0T扫描仪,铁喷酸葡胺作为MRI对比剂,用4D-Tissu软件自动得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I-T曲线)。检查前嘱咐患者尽量排空大便,避免肠气影响图像质量,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放置体部相控阵线圈,前列腺局部行轴位与冠状位压脂快速自旋回波T2WI扫描,盆腔正中矢状面T1WI扫描,TR:4.0ms,TE:1.4ms,层厚:2mm,层间距:0mm,FOV:317×350,距阵:203×320,釆用脂肪抑制技术,翻转角90°,解剖定位用第1个序列轴面T1WI,与参数图融合[4]。(2)PSA、PAP检测。空腹釆集静脉血,釆用美国ARCHITECTi2000sr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仪测定。(3)前列腺体积测量。在我院PACS系统上进行前列腺MR体积测量,前后径、左右径在高分辨轴位T2WI序列图像上测定,上下径在高分辨矢状位T2WI序列图像上测定,前列腺体积=最长上下径×最长左右径×最长前后径×0.52。PAPD=PAP/前列腺体积[5]。

1.3PCa在MRI上诊断标准

T2WI系列中前列腺外周带高信号中出现低信号区,伴或不伴累及前列腺中央腺,判定为PCa。前列腺肿物突破前列腺包膜、侵犯精囊、膀胱、直肠等,淋巴结肿大,超过1cm,骨质破坏呈长T1、长T2信号,也判定为PCa[6]。前列腺中央腺高信号病灶和弥漫性高低混杂信号判定为BPH。前列腺中央腺低信号判为无法明确。

1.4PCa用PSA诊断标准

根据PCa与PSA相关性研究,鉴别PCa和BPH的诊断阈值为10ng/ml,PSA>10ng/ml判定为PCa,PSA<10ng/ml判定为BPH[7]。

1.5PCa用PAP诊断标准

鉴别PCa和BPH的诊断阈值为3.5ng/ml,PAP>3.5ng/ml判定为PCa,PAP<3.5ng/ml判定为BPH[8]。

1.6前列腺穿刺及组织病理学诊断

由5年前列腺穿刺经验的高年资泌尿外科医生使用12针经会阴系统饱和穿刺加1~3针MRI可疑病灶认知定点穿刺法,穿刺后送病理科检验,并由一位高年资病理科医生进行阅片判定良恶性[9]。

1.7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PAP、PAPD、PSA、前列腺体积;计算两组PAP、PSA、MRI诊断的准确数、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准确数/总数×100%,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100%[10]。

1.8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并行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及前列腺体积比较,见表1。观察组PAP、PAPD、PSA、前列腺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及前列腺体积比较(x-±s)

2.4两组患者MRI结果比较,见表5。60例PCa患者中,54例在T2WI上表现为结节状或低信号区,位于前列腺外周带,6例位于前列腺中央腺;其中,21例位于前列腺包膜内,可见轮廓清晰完整的前列腺包膜,33例突破前列腺包膜,可见前列腺包膜轮廓改变、失去连续性,在T1WI上表现为周边脂肪、两侧神经血管丛不对称或者消失;27例累及一侧或两侧精囊腺,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精囊内出现低信号区,18例累及膀胱,可见膀脒内不对称或结节状软组织信号影,其中有14例同时侵犯精囊及膀胱,9例有骨转移,可见骨质内异常长T1、T2信号;22例可见盆腔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多个融合成团或单个直径超过1cm的信号。60例BPH患者中,27例表现为弥漫性混杂信号,7例表现为结节状高信号,26例表现为圆形或结节状低信号(17例起源于中央带,9例起源于外周带)。按照PCa在MRI的诊断标准,88例判断正确,32例判断错误,准确率为73.33%。

表4两组患者MRI结果比较(n%)

注:*与#相比,P<0.05。

3.讨论

PCa对男性患者的危害极大,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其他恶性肿瘤不同,PCa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治愈。因此,如何提升PCa早期的诊断率是临床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目前,临床可供选择的PCa检查方法较多,血清学检查、MRI、直肠指检、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等,其中血清学检查操作简单,适合于大范围的筛查,在临床应用较多。PSA和PAP是常用的血清学指标,PSA是特异性血清标志物,其随着前列腺体积增大而分泌增多,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中也可观察到PSA升高现象[11]。因此,PSA在诊断PCa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差。PAP是一种前列腺上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酶,在PCa进展期及骨转移后,PAP可显著升高,可作为肿瘤的微转移的标志物[12]。但PAP的局限性较明显,其不仅在前列腺以及前列腺肿瘤中表达,还可在非前列腺肿瘤中表达,早期诊断效果较差,临床仅在晚期PCa的转移和评估PCa的治疗效果时应用[13]。

MRI是诊断早期PCa的常用影像学手段,主要依据前列腺内T2WI系列上前列腺外周带高信号区可见圆形或者结节状单发或者多发性的低信号区,以及T2WI系列上弥漫性低信号区,若肿瘤突破前列腺包膜可见前列腺包膜连续性中断、神经血管束不对称、精囊内高信号区出现低信号肿块等。MRI诊断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不高,其他病变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钙化、出血等均可出现低信号区,导致特异性较差[14]。

本研究结果显示,单一PSA、PAP、MRI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72.50%、60.83%、73.33%,PAP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P联合MRI的准确数、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PSA联合MRI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一应用各指标诊断PCa的效果一般,较难作出准确的判断,而采用PSA联合MRI检测可有效提升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也显著提升,有效解决了单一检查手段特异性及准确率较低的缺陷,更有利于早期的诊断和治疗[15]。

综上所述,PAP联合MRI在PCa早期的诊断效果不及PSA联合MRI,临床应优选选择PSA联合MRI,以便提升早期诊断率。

【参考文献】

[1]黄汝杭,陈志远,周懂晶,等.探讨前列腺酸性磷酸酶联合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3):741-742.

[2]赖吉安,邹良英,曾祥泰.血清PSA联合PAP检测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15,24(6):416-417.

[3]辛华,王莉,张淑萍,等.多种标记物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15):106-110.

[4]张翠,毕宇,马晓云.血清PSA、PAP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及雌激素对其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9):3011-3014.

[5]王金行,王月,刘柏新,等.血清PSA、FPSA/TPSA与ACP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5):999-1001.

[6]刘艳,柏根基.核磁共振波谱检查在前列腺癌诊断及病情判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7,57(48):94-96.

[7]孟保福,李翠芬,李艳霞,等.PSA与AR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8):1338-1340.

[8]曾添福.MRI、DCE-MRI、PSA及联合应用在诊断前列腺癌的应用价值[D].广西:广西医科大学,2013:1-45.

[9]奚春.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前列腺特异度抗原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27(24):3585-3587.

[10]孙静,敖炜群,耿和,等.DWI结合DCE-MRI在前列腺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12):870-873.

[11]彭涛,熊燕,肖建明,等.前列腺癌MRI多参数诊断方法的盲法比较研究[J].华西医学,2016,31(1):88-93.

[12]赵全泽.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波谱分析(MRS)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9):55-58.

[13]周洁,史长征,罗良平,等.MRI联合血清F-PSA/T-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5):673-677.

[14]吕志勇,陈志强,李培军,等.PSA、DRE联合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7):797-799.

[15]易强,王庆伟,车英玉,等.磁共振波谱成像联合直肠指检及血清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5):1548-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