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王丽

王丽(来凤县旧司民族小学湖北来凤445700)

中图分类号:G63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8)09-0130-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一位伟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也为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好奇心也强,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以便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促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尤其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问有法。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创设能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问,并且通过小组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pide;3=16&pide;3=32&pide;3=21&pide;3=

81&pide;3=111&pide;3=342&pide;3=212&pide;3=

待学生计算完后,让他们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或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让学生参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创新能力。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就是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使学生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与8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又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提问。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装沙实验,观察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间的体积关系,通过操作,学生就会产生圆柱与圆锥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的疑问?从而探究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担心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柄;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另外教师还要适时鼓励表扬,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在鼓励表扬中大胆质疑和发问。

四、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想的机会,使其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深钻教材,将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