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观察

孙丽丽

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呼兰分站150500

【摘要】目的:评价少白细胞技术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需要输血的患者397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199例,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198例,选用常规输血,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热1(2.9%)例,过敏1(2.9%)例,蛋白尿0例,总不良反应2(5.7%)例;对照组发热3(8.6%)例,过敏1(2.9%)例,蛋白尿1(2.9%)例,总不良反应5(14.7%)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是降低输血反应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使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去除同种异体的白细胞产生的许多不良输血反应(如FNHTR、HLA等),同时也可以降低因白细胞病毒导致的传染病的传播。

【关键词】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常规输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60-01

输血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针对危重疾病抢救的有效治疗手段,为挽救患者生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输血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对抢救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同种免疫反应所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高达10.20%~41.00%,与血液制品中白细胞含量存在密切关系。近些年来,随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和认识逐渐深入,输血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发展,输血安全性得到较大提高。我国逐渐在血液制品制备中开展少白细胞技术以滤除其中的白细胞,从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本文拟

通过对比观察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和常规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的优越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需要输血的患者397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199例,男102例,女97例,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2.5±3.91)岁,外科手术大出血110例,产科大出血42例,外伤出血31例,其他出血原因16例;对照组198例,男92例,女106例,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3.43±2.17)岁,外科手术大出血92例,产科大出血57例,外伤出血21例,其他出血原因28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原因等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少白细胞技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输血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期间及输血治疗后2h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治疗前准备好急救物品,若发生不良反应,则及时给予终止输血、抗过敏等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评价标准: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任何形式的输血后产生的不能预料的意外反应。具体是指输血期间或者输血结束后2h内发生的体温升高、寒战、消化道反应或皮肤红疹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产生血红蛋白尿。这其中主要是因为血液输注期间加入了异体的白细胞,由于临床中检测ABO血型技术较为成熟,故血型错误输血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在本评价标准中。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发热1(2.9%)例,过敏1(2.9%)例,蛋白尿0例,总不良反应2(5.7%)例;对照组发热3(8.6%)例,过敏1(2.9%)例,蛋白尿1(2.9%)例,总不良反应5(14.7%)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

3讨论

输血治疗能够迅速提升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对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随着血型鉴定技术的进步,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代外科学的发展诞生了输血这一能短时间内保存患者生命体征的技术,现在临床中输血前鉴定ABO血型的技术使得溶血性输血发生率大大减小,目前临床中所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多指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能预料到的症状和体征,具体是指输血期间或者输血结束后2h内发生的体温升高、寒战、消化道反应或皮肤红疹等过敏反应。严重者会产生诸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以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严重并发症。这主是因为输注血液成分中存在异体白细胞,进入人体后引起排斥反应。有研究显示,人体白细胞可以作为多种病毒宿主,诸如人关免疫缺Pea病母(HIV)、巨细胞病母(CMV)、人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等。目前,我国义务献血检测程序中还不能检测白细胞中寄生的病毒,因此,常规输血有较大风险传播多种传染性疾病。同时由于异体白细胞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多种分解产物(IL-1、IL-6、IL-8、TNF),这些炎性因子改变患者免疫功能,产生Ⅱ型免疫反应,导致诸多输血后并发症的产生。有专家指出,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再去除输注血液中的白细胞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血液制品中的炎性介质,从而避免了多种炎性因子(IL-1、IL-6、IL-8、TNF)对接受血液制品者身体免疫功能改变,保存红细胞完整形态,减少了溶血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有研究表明,多种病毒均可寄生于人体白细胞内,如巨细胞病毒(CM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但目前我国血液检测程序尚不能筛查出供体白细胞中的病毒,因此多种传染性疾病可通过常规输血进行传播。少细胞技术输血将血液制品中白细胞降低至0.5×109/L,从而避免了输血后的发热反应的发生以及可能存在的病毒传播。因此临床中多采用成分输血技术,这样既能保证有限血液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又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热1(2.9%)例,过敏1(2.9%)例,蛋白尿0例,总不良反应2(5.7%)例;对照组发热3(8.6%)例,过敏1(2.9%)例,蛋白尿1(2.9%)例,总不良反应5(14.7%)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通过2组实验数据的对比:第一组数据集中反映了输血不良反应(未滤除白细胞)的常见现象,即发热、过敏,症状较轻,经过处理患者多无其他不良反应;第二组数据中由于应用了少白细胞血液技术,滤除了红细胞中的大部分白细胞(少白细胞血液),使输血的不良反应率大为下降,血液在15d内效果最明显,否则因白细胞崩解释放出IL-1、IL-6、IL-8等目前生产的白细胞滤器不能滤除的炎性细胞因子,发生输血反应的相对危险性很高(P<0.01)。由此可见,与常规输血相比,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明显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总而言之,使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是降低输血反应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使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去除同种异体的白细胞产生的许多不良输血反应(如FNHTR、HLA等),同时也可以降低因白细胞病毒导致的传染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皞,鲁思文,詹晓燕,等.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929-2930.

[2]潘晓红.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18-119.

[3]何锦添,李春兰,何伟清.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