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有效提问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林文晴

广西北流市清水口镇清水口中心小学林文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激发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到全课,才能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才能使课堂做到有效、高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的适当程度的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爆器”。置身于这种情境,学生对问题的领悟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但又不能立即给出答案,心理上处于愤悱状态,驱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熟悉的故事和知识着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师:(出示两个苹果)老师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小红与小林,每人分到几个?

生:一个(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来表示)

师:(把其中一个苹果拿走)现在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红与小林,请用手指表示他们分到的苹果个数。

(此时,大部分学生一下子被懵住了)

一小部分学生:用半截手指表示

甲生:表示半个苹果的意思

师: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半个”吗?

(这时,学生真被难住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新的数(分数)。

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就伴随学生自身情感发展成为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了对分数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二、把握提问技巧,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那么怎样才能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至于中断呢?

首先,教师在给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即所谓的“等待时间”。虽然在这段时间里,课堂处于“冷场”,但学生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师不要干扰学生的思维。其次,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并且要有其导向性和启发性,即要使问题处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所提的是关键性的问题,能够反映问题的本质,从而使学生能按某一确定的方向深入思考下去。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师:由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联系最近学习的分数的知识,你能想到些什么?

(课堂气氛变得静默,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

师:你能举些符合这个规律的分数吗?生举例,师板书,如:

1/2=2/4=4/81/3=2/6=3/9

师:每一组中的分数都相等吗?(教师在等式旁打上“?”)你能设计一个实验,用直观的材料来说明其中的一组分数相等吗?

(教室里又一次沉寂下来,学生们思索着,有的学生拿笔在纸上写着画着,不一会儿开始有人想要发表意见)

教师示意暂缓发言:做实验需要材料,课前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一些纸条、一些圆形纸片,还有一些正方形、长方形,你们可以折折画画,设计一至二个实验验证一下。

(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学生们4人一组,脑袋凑在一起,讨论着、指点着、操作着,课堂气氛变得浓郁起来)

三、讲求追问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透彻理解为止。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情况,即时生成问题,对学生思维行为及时进行疏导和点拨。“追问”无疑是引导学生思维层层深入的有效教学策略。

1.从学生的含糊处追问,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课堂上,学生会充满热情地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可是,由于有些新知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冲突较大,学生的思考有时会比较含糊。这时,只要教师稍加追问,引导学生再思考,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渐清晰和正确。

例如,教学倒退策略的应用时,教材给出了这样一道习题: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几张画片?学生对于“送了一半还多1张”的倒退情况,由于两次数量的变化合成一句话进行表述,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含糊,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问题:(1)“送了一半还多1张”是什么意思?(2)你能用实物或线段图来表达它的意思吗?(3)剩下的25张是一半少1张还是多1张?第一个提问后,学生的理解还是不够清晰;第二个提问是引导学生多元表达,用实物展示或线段图操作来理解数量关系,第三个提问是在学生直观操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追问,使学生豁然开朗。

2.从思维的浅层处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表面现象,就事论事,缺乏深刻性、广阔性,思维也易停留在较浅的表象层面。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追问,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

例如,教学《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复习一个图形的、一个物体的、一个计量单位的的含义。紧接着,我设计了以下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整体的的含义:(1)一个圆的很容易得到,你能找到8个圆的吗?试试看。(2)你能找到12根小棒的吗?(3)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4)16个苹果能找到它的,100个呢?1卡车呢?一堆煤呢?全世界的总人口呢?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自主迁移初步感受由8个圆组成的整体的的意义,接着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使学生对整体的的意义的理解逐步深入。

3.从知识的混淆处追问,引导学生主动对比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生成的资源非常丰富,有些知识的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非常容易混淆。这时教师的追问就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对比,让学生拨开自己看不见的云雾,使所学知识更加精准。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在学生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我出了如下一道题:

你能把下面各题中的分数转化为百分数吗?

(1)一堆煤重吨,运走了。

(2)一根绳用去了,还剩米。

当学生解答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为什么、能写成百分数,而、却不能写成百分数呢?

通过(1)、(2)两个问题的追问,使学生在百分数与分数的比较中深化了百分数意义的本质理解,同时也正确把握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实践表明,教师在数学课上的巧妙设问,题目类型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