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付宏琴

付宏琴陕西省子洲县瓜园则湾乡九年制学校718400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现代教学观则认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的,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过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接受的主体,而是能动的学习的主体。但是,我们在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同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为只有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彻底摒弃师传生受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那么,何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教师主导作用这一命题最早出现在1932年8月25日苏共中央《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中。该决定指出:“在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中,绝对保证教师的领导作用。”但是把教师主导作用的着重点放在“主”字上,认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人物”。实际上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自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曲解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实质。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其重心是在“导”字上,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功夫,其目地是为了学生独立地完成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早在1963年,叶圣陶先生在一封信中就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里所说的“善于引导”便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要害之处,这里所说的“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就是从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两个方面揭示了教师主导作用的目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的,主要表现在:

一、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编导”方面

语文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多科性、交叉性较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是综合性的,语文教材又是文选型的,所以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更难驾驭。从表面上看,似乎谁都可以教,谁都可以自学,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里,编导的作用特别重要。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多如牛毛的训练,教师的编导作用首先应集中在定向、立标、筛选、设计和组合等方面。即使自学能力具备的学生,有无教师的编导也会有学习快慢之分。教师的编导,决不是要求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把学生引向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少走弯路,走到最佳的路线上来。

二、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主导的主要表现

1.教师的诱导作用

语文学科要完成发展学生智能情思的重任,靠随意性教学是不行的,靠学生自发的自学也是行不通的。如何解决时间短任务重的矛盾?光靠教师“一言堂”的“主讲”抱着学生走吗?光靠教师“主问”拉着学生走吗?这都是行不通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诱”字上——诱发兴趣,调节感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兴趣。以现代文选为主体、以文学作品为重点的我国语文教材,比其他学科教材具有更强的可感性和吸引力,这就为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诱”字上下功夫,这为教学开辟了一条以非智力改善智力因素的通道。还要诱发思维,拓展思路,步步加深,循循善诱。就这样变教为诱,就能显示主导作用的魅力,那就是变听为思,真正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达到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辩证统一。

2.教师的疏导作用

所谓“疏导”,就是疏通阻塞,使之通畅。在艰巨而长期的语文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必然是困难重重、阻塞皆是。这时教师不及时疏导、引航,学生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知难而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蔽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可见,教师及时“指点”使之“开窍”是达到学生“会学”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在教师设疑、探疑、析疑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捕捉时机,因势利导,学生智慧的火种就会在撞击中发出灵光,从而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尽快过渡到“不复需教”的阶段。

总之,要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体验性学习,要使教学成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提高能力,达到会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