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复习的管窥之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高三文言文复习的管窥之见

贺红

关键词:文言文复习;熟悉教材;积累实词和虚词;翻译关键句

作者简介:贺红,任教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一高。

进入高三,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方面是由于高考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对高三不同于高一高二生活的一种憧憬。针对高三语文的复习,文言文当之无愧的占据了重要版块。然而如何才能使文言文复习落到实处呢?相信这是众多一线教师共同的困惑。笔者近些年在复习文言文这一方面做过诸多尝试,其中一些做法很有时效性,尤其是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见效最快。

一、教材篇目,烂熟于心

每到高三总复习阶段,学生容易把课内文言文“晾”在一边,或者干脆“打入冷宫”,而对一些各地的模拟试题钟爱有加,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由于文言文主要是高一高二时学的内容,所以许多高三学生对文言文那一块印象不深,没有太大的复习兴趣。高考文言文虽然来自课外,但是考查点几乎都在课内文言中落实,因此,丢弃课内追逐课外无异于舍本逐末。

高三学生对文言文掌握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对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所有文言文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比如说到某篇课文立即能知道出自第几册课本;说到某一句话,立即能回忆起所处语境;提到某个实词或虚词,思绪稍作整理,即能大致想到这个词曾在哪些篇目中出现过,常用意义和用法有哪些。

也许我们教师认为达到这个水平很困难。其实只要稍作引导,学生自然会很乐意跟着走。对教材篇目的梳理,笔者认为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

1.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其实有一部分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是对人物关系复杂的课文更是记忆模糊,比如《鸿门宴》。因此,在高三教材复习时,教师一定要再次向学生概述文章大意,理清层次脉络。如果能穿插些与课文相关的有意思的典故,更能激起学生的复习兴趣。

2.整理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这一步要求教师明确给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考纲所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之后学生整理写出实词的各种义项和虚词的用法连同例句。在以后复习别的课文时,出现相同的词一并总结在一起。对课文中没有涉及的义项,教师要做补充。

3.明确标志,翻译句子

对这一点教师要淡化语法,强化语境。我们教师都清楚学生的语法基础很薄弱,如果要掌握完整的语法知识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做保障,而高三的宝贵时间不允许精讲细讲。因此,教师只需要向学生指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搞清标志,能准确翻译即可。

二、实词记义项,虚词明用法

对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要了如指掌,可以用一节课强化记忆。对实词的各种义项不需要集中讲解,教师可以以练习的形式分散在每节课前5分钟进行。教师在设题时应考虑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语境推断能力。

题型如下: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如同,好像)

C.沛公漠然曰:固不如也。(像)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表选择,或者)

分析:C正确解释为:及,赶上。

2.“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答案:A,根本,基础。B版本,文本;奏章。C本来,原来;根本,主要。D推究,考查;课本,教材

3.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喜爱)。

B.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C.蜀之鄙有二僧(边界)。

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

答案:A应为:吝惜。

关于虚词,考纲要求掌握意义和用法。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在课堂上,教师会发现学生对词性的概念非常模糊,根本搞不清何为副词,何为介词,何为连词。那么如果教师要展开细讲,结果可能是既费时又费力,还收不到什么效果。笔者认为,在高三这宝贵的时间里,针对学生对语文不是很重视的现状,有必要进行一些短时强化记忆,每节课用十分钟记一个虚词,下节课课前以默写的方式检查。只要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学生凭借对例句的记忆就能够很轻松得应对一些课外虚词的考查。

三、精选习题,巧练翻译

练习易得,好题难求。每到高三总复习阶段,各地的模拟试题铺天盖地涌过来,此时教师们应该认真分析,汲取精华,切实为学生选出一些有代表性且难易适中的习题。例如《世说新语》、《晏子春秋》等等。这些篇目内容有趣,且富含哲理。让学生认真诵读并翻译全文,教师及时纠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适时点拨翻译应注意的事项,如此一来,既避免了常规传记阅读的枯燥乏味,又有效的增强了做题能力,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当然,仅有这些文段的训练还远远不够,教师及时补充一些文质兼美的传记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之,练习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练习又是万万不能的。关键在于练中求技巧。那么,文言文翻译除了关注120个实词18个虚词和特殊句式,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无义只作陪衬。文言文中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翻译时要省略。例如:

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②今有一人,入于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例①中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作”与“息”意义相对,“作”无义;该句是说“一天到晚地劳作”。例②中的“园圃”是一个偏义复词,两字意义相近,但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从后文“窃其桃李”看当为果树园,“圃”无义,也不用翻译。

2.注意修辞手法

如:比喻、借代、互文。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借代不便直译,如直译,意义很别扭,这时就必须借助意译。如: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②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③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①“藩篱”是比喻,本意是“篱笆围墙”,这里比喻边防屏障,可译为“边界”、“边防”。如果直译就是“防守篱笆围墙”,与文意不合。例②应译为:“别人像是刀和俎,我们像是刀和俎上的鱼与肉那样。”例③“钟”是古代的量器,“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互文,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如: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例①的意思是“负者行者在路上唱着歌,在树阴下休息”,不能错误地翻译为“背东西的在路上唱着歌,走路的在树下休息”。例②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

3.注意翻译用词的准确性

要考虑到情感色彩、特殊对象、古今异义等各种因素。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宋史何灌传》第7题(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对“诵叹”一词的翻译,标准答案是“赞叹”,就不能译为“表扬”。(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对“控守”的翻译标准答案是“把守”,就不能翻译为“守候”。

总之,高三文言文复习是整个复习工作中的重点,更是难点。重视课本,夯实基础,迁移训练,必不可少。相信踏踏实实的做好这些工作,学生在文言文方面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何传跃.文言文翻译的七个注意点[J].新高考,2005(3).

[2]丛景芬.从高考文言试题特点谈复习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6).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一高4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