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张霞

◆张霞山东省昌邑市围子小学261300

古诗词、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国学瑰宝中的精华,学习书画受个人爱好、师资力量、地域学习环境等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学古诗词却无这一系列的问题,只要有一定的书本资料,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老师,学生们都可以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学习一些古诗词,日久天长,积少成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便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孩子们的心中。

古诗词的园地是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是一个极其丰富的艺术宝库。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只占极小的部分,但由于学生们的年龄、现代生活环境的影响,学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我和同事们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步学古诗词”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引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可先讲述一下“推敲”的故事:唐代诗人贾岛在遣词造句上特别下功夫,据说他在长安应试时,有一次在路上考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题李凝幽居》)的诗句,想改“推”为“敲”,正犹豫不决之时,不小心冲撞了文学家、大诗人,当时的文坛领袖,并为大官京兆尹韩愈的车骑,当时被仆从拿下,带到了韩愈面前,好在韩愈也是明理之人,问明原因后,思索半天,对贾岛说“敲字好“!贾岛遂改为“僧敲月下门”,这虽然是个传说,却很是说明了他专心苦吟的情况。

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讲一讲贾岛诗作的特点,可以说明这个诗人的诗多写景和送别怀旧之作,他的诗的风格是“清真僻苦”。苏东坡曾经说过“郊寒岛瘦”,从而顺便讲一下诗人孟郊的事,捎带出孟郊的名作《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采取这样的办法,可以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授课中要让学生保持住兴趣

古诗词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老师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

再如教学王维的《鹿柴》,可以向学生们讲述一下王维的田园诗的风格,让他们体会一下“诗中有画”的特点,并放映一些中国山水画的图片,以增加学生们的兴趣。

这样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后要让学生建立持久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再以教学孟郊的《游子吟》为例,在课间活动或某些节日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