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见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见解

李帮猛

四川省南部县盘龙镇高云小学李帮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面临机遇,同时又面临挑战。面对的施教对象,是一群基础较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慢、厌学情绪严重的初中生。如何做好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呢?针对教学现状,结合我多年的农村区域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有动力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的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原动力。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这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提供了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讲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猜猜做做,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了32次有多高?当学生无法对折并计算出高度与猜想结果产生极大的反差时,除了感到惊奇之外,就是对乘方的兴趣。讲一元一次方程时,可让学生把自己想的一个数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可立刻猜出答案。当他们感觉到老师的神通广大时,才发现数学的奥妙。

数学活动化是当代素质教育成果中一个新的亮点。21世纪教育的特点是要求教育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体。要求教师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变是枯燥的数学为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游戏的空间,操作的平台,合作的机会,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实现自己主体的发展。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老师可预先准备好三根小棒(其中两根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让学生猜想能否构建成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自己摆弄,这样整合现有的数学资源,创设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推理的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学有个性

以学生为本,张扬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农村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各异,教师应区分对待。对于“兴奋型性学生”,要以忙制动,以动制动,多提高,多让他们发表意见,多操作演示,善于思考;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要让他们发表不同看法;对于“积极发言而经常丢三落四的学生”要让他们讲清算理;对“机灵沉着稳重的内向型安静型学生”,要让他们说别人说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不同的人学习不同数学,不同人在学习教学有不同的发展”。本着这种教学理念,对于基础差、成绩极不整齐的农村学生的数学教育,更应该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应把学生在心中分成A、B、C三类。让A类淀粉生掌握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B类学生掌握书中所有知识点;C类学生能够掌握数学中一些规律,解决综合性较强、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这样心中有数,上课提问、课后作业、自习辅导、课后评价都有一定针对性,让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发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的方式,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学生以前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产生了对新知识探求的欲望,这样化被动为主动,传授新知识的课堂就会活起来,学习过程就会轻松愉快。激发一个人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其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笔者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榜样的力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些成功的榜样,再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家庭作贡献,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因此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未来之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的人。所以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的学,才是教之根本。预习是学习各门学科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生很多不会使用这一方法学习。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快乐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施展才能、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大胆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碰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引起学生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不同课型数学内容有不同的学法。如:数学原理型课,就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猜想、推广、验证”的学习方法;数学习题课,就要淀粉生学会合作讨论,归纳总结方法。其实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科学,教师要指导学生用一些数学思维方法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译”,“类比与联想”,“抽想与概括”等思维方法,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画家石涛在《画语录》变化章中写道:“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及为至法”。所以,学生学法没有固定方法,不同学生有不同学法,不同学法适宜不同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学习方法的重新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