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角度理解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从人的角度理解人

刘晓燕

刘晓燕山东省栖霞市唐家泊中学265300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文章。对于它的主题,我们多从社会的角度理解,说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可是面对今天的现实,我感觉这个主题越来越难以说服学生。看着讲台下那些不信任的疑惑的眼神,我觉得自己很难自圆其说。现在的孩子眼光很犀利,考虑问题越来越复杂。你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金钱关系,他马上反驳,并指出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拜金现象,这不是金钱关系?你说资本主义腐朽和黑暗,他反驳你社会主义也有太多的腐败和黑暗。虽说孩子的视野狭窄,只看到一些阴暗面,有些消极,可是他们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我试图以“阳光照到花瓣上也会留下阴影,何况社会”来解释,却也无法解除他们的疑惑。虽说他们接受了这种说法,可并非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和吸收。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想解读文本,还是从人的角度理解人更有说服力。而且对于小说的解读,我们不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本身、人的生存和人的精神吗?

从人的角度理解人,我们可以在文中感觉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哀和辛酸。菲利普夫妇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困窘,勉强度日,怀着对于勒的梦想,期待着。文中清楚地介绍了“我”的家庭状况:“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而且家里的生活很窘迫。“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样一个处处捉襟见肘的家庭,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存的辛酸可见一斑。作为父母,因为贫穷,菲利普夫妇无力解决女儿的婚事。“我大姐那时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他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这时他们的梦想和期待都在于勒身上,因为远走他乡的兄弟于勒来信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并且还来信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所以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并反复地说着相同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他们有着底层人物的共同特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就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所以当在船上看到衣衫褴褛的于勒时,感到希望破灭,于勒的出现会给困窘的家庭带来灾难。菲利普夫妇的失望、沮丧和愤怒是可以理解的。

面对生活的残酷,菲利普夫妇有自私冷酷的一面,面对贫苦的于勒选择了躲避。可是早年他们对于勒也是比较宽容的。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不光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才把他打发到美洲去。而且于勒也明白自己当初是荒唐的,写信给菲利普夫妇,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父亲的损失”。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菲利普夫妇对于兄弟还是有一点手足之情的,只不过生活的困窘让他们在现实面前选择了冷酷。试想连二女儿的婚事对方还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他才下决心求婚的,面对这样的现状,做父母的又怎么敢冒险把于勒带回家?这样不仅可能会坏了这门婚事,还会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毕竟保护子女、遇事先为自己着想是人的本性呀。

于勒同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的生活也充满了辛酸。年轻时的荒唐让他被送去美洲,孤身在外其辛苦心酸不言而喻。他也努力过,也辉煌过,可世事无常,如今的他只是在船上给人撬牡蛎的衣衫褴褛的穷苦老人。对于于勒,我们有同情,有悲哀,也有佩服。处于底层仍能坚持不放弃、不依赖,自食其力,社会底层人物的挣扎和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联系原文的开头和结尾,开头说:“我的同伴约瑟夫给了一个白胡子老头五法郎的银币。”结尾说:“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这里暗示了于勒的结局是可悲的,也表明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辛酸。

文中的约瑟夫还是个孩子,他拥有孩子的纯真和善良,所以面对贫穷的于勒,他主动给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但他只是个孩子,没有能力承担什么、改变什么,面对父母的冷酷自私,只能在心里疑惑而不敢去主动认叔叔。他满含同情,用心观察着叔叔:“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他也只能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样的默念,包含着一个孩子的疑惑,也折射出了人性的亮点。

今天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应该从人性、人的生存状态去理解,这样对于人物的评价、对于主题的理解才能够更客观、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