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文插图拥有“用武之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让课文插图拥有“用武之地”

马淑侠

(安徽省涡阳县石弓学区郭楼小学)

摘要: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是长久以来这种资源未能得到教师们的足够重视,课堂教学中对课本的插图资源运用得不够充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兴趣、理解课文、补白文本、说话写话等方面,探讨了运用课文插图资源的意义和措施,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对插图资源的重视,善用、巧用插图,增强课堂实效。

关键词:课文插图,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形象思维,理解课文

引言

很多老师会注意到,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插图常常会被孩子进行“再创造”,特别是一些人物插图往往会被再度“化妆”。给插图人物加一副眼镜,束个辫子,蓄个大胡子等,这都是常有的事。虽然这样的行为不被提倡,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课文中的插图引起了孩子的关注,可能一定程度上这种关注度比对课文本身的关注度更高。其实这是符合孩子认知特点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这些插图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资源,不仅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文中的插图直观、具体、形象,它将文字直接付诸形象,给人直观、鲜明的的感受。所以插图导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走进课文创设了情境。巧用课文插图,会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妙趣横生。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能让学生趣味盎然地开始一节课的学习,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我请孩子们在音乐声中静静欣赏课文中的插图,然后说说你欣赏完插图后的感受。交流中孩子们都对桂林山水赞叹不已,都表达了美的体验。正当大家还沉浸在桂林山水的美中,我继续追问:桂林山水具体美在哪里,作者又是如何写出这种美的呢?由此顺利导入新课,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除了风景画插图可以导入新课,为教学服务,人物插图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不妨先让孩子们瞻仰一下鲁迅先生的面容,再大胆猜测一下,从外貌看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教师适时设置悬念:那鲁迅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还要走进课文去了解他。这样的导入给了孩子足够的期待,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中人物的距离,而且激发了孩子迫不及待要知晓答案的心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用心观察插图,有助理解课文。

在语文课本中,总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只有学生正确地理解这些含义很深刻或者很很抽象的词句,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时教师苦口婆心地一遍遍地说,孩子们还是不能真正的掌握,但一个直观的插图却有可能让人豁然开朗。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往往需要形象思维的帮助,课文插图把深奥的文字化为有形的图像,使课文的重点或难点内容形象的再现,这时教师如果能将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结合起来,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准确理解文意。

学习《舟过安仁》这首诗时,对于诗的最后两联“怪声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再加上生活中孩子们很少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只靠抽象的想象是无法真正明白诗意的,也就没办法体会诗中两个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和诗歌所传达的童趣。而插图的直白、明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以形象、直观的插图,有时可以让理解课文内容更轻松,更容易。

三、利用插图填补文本空白,使文本更充实。

一些文章作者在创作时留有一定的空白,虽不影响阅读,但如果在解读文本时填补这一空白就会使得文章更丰满,更有可读性。课文中的插图就像暂停的电影画面一样,透过插图的内容,学生放飞想象,会在脑海中形成一种看电影般的感觉。教学中由插图切入,对插图进行补白,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用语言文字把画面描述出来时,语文学习又回归到了对课文文本的学习。

教学《少年闰土》一课,在学习到闰土跟“我”说他在乡下的许多新鲜事时,文章中的句子是:“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我请孩子们读这个句子,体会闰土当时听到这些新鲜事时候的心理。孩子们说到了“羡慕”“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等,但我觉得这种体会还是流于表面,不深刻,不具体,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就在这时文中第78面的插图引起了我的注意。插图画的是闰土正在给“我”讲他在乡下生活的画面。我请同学们想象闰土在乡下还会有哪些有趣的活动,同时注意观察插图,关注插图中“我”的神态、表情,然后再谈谈“我”当时的心理,这样的设计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文章只字未提“我”聆听时的神情、心理,可是插图很好地补充了这一空白,使文本更丰满,更充实。

四、利用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语文,就不能忽视语用。小学生由于语言发展有限,口头表达常出现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的问题,写作时也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教师可巧妙借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利用插图进行说话和写话练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曾观摩过一节低年段教学——《可爱的娃娃》,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娃娃,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写一写这个漂亮的玩具娃娃。引导学生用一定的顺序,初步领会到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又如苏教版《黄河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用几个词语或几句话来形容一下奔涌的黄河,等等。另外,老师们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最乐于也最擅长写的作文是看图作文。那些或精美、或幽默或者有启发意义的图画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让人欲罢不能,一吐为快。再加上老师的有效引导,写作技巧的点拨等,一篇篇习作应运而生。当然,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运用课文插图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是作文的一种重要练习。从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可以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为今后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文插图不单单是一种点缀,更是一种课程资源,凝聚了编者的心血。这些插图使小学课本图文并茂,增加了文本的可观性。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视觉审美中学习语文,我们的孩子们也会更加珍爱课文插图。有意识地利用课文插图,可以让学习事半功倍。让课文插图拥有“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凤萍:《巧用课本插图,演绎课堂精彩》,《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5年第10期。

[2]顾绍艳:《如何运用想象补白课文插图》,《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