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水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水平

毛学明

毛学明(金坛市白塔中学,江苏常州213200)

一水桶十片木头,只要有一片短缺,那么这水桶就不可能注满水,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科教兴国,素质教育乃重中之重,而思想政治教育又位居其首。国家、社会的稳定,如果没有过硬的思想政治,就失去了方向和前提。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时不可松,不是一时之兴,而应一代一代的抓下去。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狭义或广义的思想教育,使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但真正要使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目的得以实施,还必须在“质量”上下工夫,尤其是在具体的目标上有一个明确的对象,也就是应该在感性培养和理性认识方面给与足够的重视。

一、“放纵”学生想象,积极启发引导

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教育,从广义上讲,是人的心理品质、道德、法治、时事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感性接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是就思想政治的特殊性来说的。虽然学生在进行感性教育时,在一定程度上还需借助于理性知识的引导,但如果通过情境创设、具体的材料分析对比,就能使学生形成理性认识。只有通过“现实的政治”他们才有可能在感性上得到满足,并且产生更进一步的想象和求知欲,在感觉中和教师的引导下把理性的理解与感性的识记融为一体。所谓“现实政治”就是把直观体验作为感性接受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这样“直观体验”才能使感性接受成为可能,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正如课堂上情境材料到结论,而非传统的教师先得出结论再去讲解,这样学生不管是从接受还是能力理解上都有很大的促进。在“直观体验”过程中,当老师在没有设定任何具体前提下进行提问,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回答,结果往往会五花八门开放性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善于“放纵”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自由想象。同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挖掘其潜在的“性本善”之意识,与素质产生共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提倡学习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是非、善意的鉴别能力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良好的外部环境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人文资源或参观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去进一步实现感性教育的目的,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感性教育的途径。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可能增加感性经验的储备,并随着这种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纯化、不断提高,使我们的境界情操得到升华,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理念。通过实践,学生增加了对生活及学习的兴趣,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变枯燥为有趣。

三、拓宽知识面,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

在我国的长期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协同全面发展是教育方针,也是教师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这四种教育各有不同的性质和职能,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比重差异,故而有些方面的相对独立性就很难得到体现,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几乎已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如今信息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新的认识,对教育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新的教学理论、教育模式不断出现,但“德育”在如今的生活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的内容更丰富了,涉及的面更广了,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不断的接受不同层面、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知识和信息。随着新一轮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大综合考试的实施,不同学科的渗透更加紧密,所以我们老师要敢于接受前沿知识人,甚至与已不同的观点,在否定中肯定新事物,不然思想政治的导向就失去了意义,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现在的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相互促进作用,把它们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协同进行,在保障“德育“的独立性的同时,因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不然“德育”就成了一个只谈伦理道德的“伪君子”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为思想政治教育展示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前景,同时真诚地希望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者们,动脑动手,放眼远望,培养“创新”的新世纪人才,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开拓广阔前途,建立牢固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