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有趣的尝试

黄汉蓉

(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象、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3-0067-0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学习和复习。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做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不少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理解鉴赏诗歌的兴趣在平时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诗歌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花朵,中国素来被喻为“诗的王国”,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诗苑里的一朵朵奇花异葩无不争香夺艳,向人们展示它的境界、情调、气度。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许多优秀的诗词流传千古,已成为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学生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诗的涵义,但民族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已破土而出。现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歌,就应当进一步引导他们在理解、欣赏古诗词方面更上一层楼。古诗词中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闪烁其间,引导学生去品味这些词中的精华,使他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有益的启迪,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魂宝,高尚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古诗词中的许多名句,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给人以不尽的启迪。其中不少我们至今仍津津乐道,并经常引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蕴涵哲理的名句,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充分发挥诗词所蕴涵的丰富的育人功能,这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都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理解好这个特征,对阅读和鉴赏古诗的意义非常重大。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要分析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诗中的意象和画面,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诗歌韵律和谐,节奏鲜明,语言具有音乐美,格律诗尤为严格。读起来诗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诗歌讲究押韵,这样读起来悦耳动听,有声音的回环美。

要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首先读准字音,再读好节奏,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应按二二三的节奏朗读,然后读懂标题标题,为一诗之睛,透过它,能感知作者的情感、意图,乃至写作技巧……通过标题便知作者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要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同时,也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二要多品。该诗“品”什么呢?即咀嚼,咀嚼诗中的“鉴”,“鉴”意为镜子,作者将小小方塘的明镜之水喻为镜子,将那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的倒映出来,让那闪烁明亮之塘水,天光云影在读者眼前心里鲜活起来,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都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此时顺势一导,学生自然悟出人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注入活力方显生气。

三要多拓。“拓”即拓展,将在该处学到的如何品析诗中的字词,运用到其他诗歌的学习中去,学生慢慢地悟出了晏殊《浣溪纱》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见花落,燕归感叹时光的流逝,也可借指见过的事物再次出现,也说明了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通过平时教学中的读、品、拓来掌握诗歌的内容、情感、技巧,基本上能应对古诗词鉴赏的多种题型。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优秀诗篇,许多已流传千古,而这些诗篇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充分的理由把这些文化的精髓继续发扬光大下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有责任积极引导学生去细细咀嚼、体会、感悟这些优秀诗篇中的精华,让学生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有益的启迪!

离中考时间只剩一百天时,为了“温故而知新”,我在班上组织了一场背诵古诗词文言文的比赛,该次比赛采用上场抽签(题目)的方式来搞掂。同学们事先只知道有要背古诗词文言文的比赛,就复习了预定的古诗词文言文课文。(附:《从军行》(杨炯)、《游子吟》(孟郊)、《醉花阴》(李清照)、《登鹳雀楼》(王之涣)、《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论诗》(赵翼)、《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黄鹤楼》(崔颢)《游山西村》(陆游)、《相见欢》(李煜)、《行路难》(李白)、《龟虽寿》(曹操)……)比赛时,要求能熟练流畅的背诵抽中的古诗词及文言文,有恰当独到的表情及肢体语言的地方就加分。在比赛中同学们是各显神通、出现一次又一次的鼓掌(喝彩)小高潮,显而易见的可以看出同学是下了功夫的。至于那些成绩稍差的学生,为了与其他同学不同,就让他们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李白的《行路难》、曹操的《龟虽寿》……大多数的同学为之一愣,随后,都为他们鼓掌喝彩。我也借题发挥的进行小结。使学生应有“更上一层楼”的意境,要做到这点,就要有拼搏的精神和有“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希望同学们除了学习,其它方面也要上台阶。通过背诵领略古诗的艺术魅力:“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临近中考复习,都应紧紧抓住“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引发学生着重领会蕴含诗中的色彩美、感情美、哲理美,使其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与升华。

初中语文的诗歌学习虽然点多、面广,但是也是有其规律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所以复习训练要做到序列化,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注意分析归纳,注意发现其中的规律。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找准教学“突破口”。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诗歌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诗歌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