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活化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1

优化课堂,活化思维

王晴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泉实验学校王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们肯于思维,学会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一、设疑激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使学生以疑生趣,以疑激思,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如在讲“数的整除”时,我先让学生给老师出题,并向学生夸下海口;“无论你们给老师出多大的数,我都能很快说出这个数能不能被2和5整除。”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1234567890能否被2整除”。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它不但能被2整除,还能被5整除。”然后,我再让学生拿计算器来验证。这时学生都觉得非常奇怪,老师怎么算得这么快?我立即言归正传,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期望找出规律。此时,学生正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为探求新知识做好最佳的心理准备,为完成新授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造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干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

三、拓宽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概念,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思考问题,使学生产生新的设想,做出新的判断,思维跃上新的台阶。在教学“某水泥厂去年前8个月共生产水泥32400吨,后4个月平均每月生产水泥5100吨,求去年平均每月生产水泥多少吨?”该题目可变为“某水泥厂去年前8个月平均每月生产水泥4050吨,后4个月平均每月生产水泥5100吨,求去年平均每月生产水泥多少吨?”“某水泥厂去年前8个月共生产水泥32400吨,后4个月共生产水泥20800吨,求去年平均每月生产水泥多少吨?”因为学生在解题是思维往往从已知条件沿着一个方向发展,这里让他们自编改变题目,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提高了思维水平。

四、巧设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当学生掌握新知识后,教师除了安排基本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外,还应安排一些富于思考、利于探索、联系实际的开放练习,以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一)巧设多解性练习。多解性练习主要是指同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如在“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两根同样长的绳子,a根剪去2/5米,b根剪去2/5,问那根余下部分比较长?我先引导学生用假设法计算,后寻找规律,总结结果。得出三种答案:(1)如果绳长为1米,则余下的长度相等。(2)如果绳长大于1米,则余下的长度a根大于b根。(3)如果绳长小于1米,则余下的长度a根小于b根。(二)巧设实践性练习。如:有50个同学去划船,每条大船可以做6人,租金10元,每条小船可以做4人,租金8元,怎样租船最合理?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会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