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几点见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几点见解

柴晓红党积鸿

甘肃省武威铁路中学733009

在规范教学、和谐高效的大环境下,教师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此,将我的一些做法和见解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初三的地理会考主要考察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所学知识去解决自然、社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是考试的主体,能力的高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非知识性错误的多少直接决定成绩的优劣,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尽量避免不必要失误,为会考打好坚实的基础。我结合历年阅卷分析和学生的反馈,认真分析学生地理答题失分的原因,找出以下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

2.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3.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4.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5.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

6.答题时不规范不准确,答不到点子上。

根据以上学生在考试时表现出的问题,我觉得在地理教学阶段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和原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版地理教材内容的选编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地理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从中体验学地理的成功乐趣。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题越来越多,突出人地关系的题也越来越多。而这些,也恰好是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当然,也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在具体的知识学习、测试以及试卷讲解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寻求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连接点、讲解分析各地的人土风情、世界热点问题及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甚至穿插一些跟地理有关的小笑话、小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觉得每节课都有新奇、新意之处,每节课都可以领略到升华的知识,每节课都能温故而知新,这样就会干劲十足。

二、重视概括、归纳知识规律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知识讲授阶段注重对前面知识不断地融合、归结,使知识形成系统性和综合性,找出区域间的差异和共性,使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规律,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不管题型怎样变化,知识点是不会变的,这样学生考试时就会拨开云雾,得心应手。不要让学生孤零零地强记某几个知识点,使知识零散化,而应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规律,找出差异,加以归结,形成知识链条。

三、重视培养学生在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这是保证地理成绩的最关键、最重要的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生命,也是地理考试的命门所在,80%以上的知识都最终反映在地图上,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运用地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形成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认识地图、了解地图、喜欢地图。课堂上要求学生只要遇到地图,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要做到图文结合,通过自主观察、小组或师生交流、填图、绘图等方式,把握地图与知识点的关系,抓住地图及相应材料所表现出的内在信息。所以,特别强调的是,能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中找到答案的一定让学生自己找,能通过地图将知识归纳出来的一定要通过地图归纳出来,通过平时的点滴训练,强化试图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地图是地理的语言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学习绘图,找出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差异,加深对地图的理解。在这方面,我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1.填、写结合。

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制作),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2.练、测并重。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干湿地区的界线、回归线和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总之,我认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及学生的知识需求,运用有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合理有效的训练和引导,努力提高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