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模式,开拓崭新领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突破传统模式,开拓崭新领域

吴欣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吴欣

摘要:只有穿“新鞋”走“新路”,课程标准才能与课堂教学交相呼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不断优化,兼擅并美。只有突破传统模式,才能开拓崭新的天地,历史教学的春天也才会到来。

关键词:突破传统、开拓新天地

21世纪是科技发达、社会高速变化、国际关系日益密切的新时代,社会对未来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的学生,应该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建立一种把知识、社会与人三者统一起来的新观念,以更多的新鲜内容、更广博的知识、更多的方式介入到历史教学的改革中,从而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合格人才势在必行。所以,必须转变已有的观念,打破旧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课堂到社会,从调查到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对人才的一种要求。

新课程体系摒弃了旧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知识技能而转为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是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就历史课程标准而言,将“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逐渐向能力的培养上转变”的课程改革方向,无疑产生了质的飞跃。它不再把教学目标僵化地限制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而是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形成全新的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历史课程目标体系。

顺应时代的要求,历史这门古老的科学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新的历史课程必须面对的难题。长期以来,旧的教学大纲及旧的教科书,游离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之外,学生厌学历史的情绪不断滋长。历史课生动活泼、绚丽多姿的本相遭到扭曲,历史课异化了。一堂课满满当当,教师在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选拔甄别不重发展潜质的评价制度制约下,只能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将课程内容予以灌输,谁也没有胆量越雷池一步。放手发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课程内容的选择适应学生的心里特征和认识水平,减少抽象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减少繁杂的知识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从整体上降低了历史课程的难度,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进行自己的探索,找到自己的自信与自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学生主体性的提升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课程实施有赖于历史课教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低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历史课程实施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中最突出特征。历史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改变了过去历史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繁、难、偏、旧“的状况,为历史课堂教学减负增效铺平了道路。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授课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的呈现不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那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够激发思维活力,便于学生已有知识发生迁移,能够激活学生创新欲望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将会逐步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占据主体地位。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与能力,真正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沃土。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因为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多元的。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室息人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改革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

笔者在讲授《隋朝大运河》一课时,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笔者则搜集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从多媒体课件开始,先声夺人,先展示出《隋朝大运河》图,然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与学生一起结合大运河图,学生讨论,合作探究,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为整个一堂课的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笔者只是适时调整,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思路靠拢,而不是简单地以“对”或“错”予以评价,营造一种开放的、多维的空间。最后笔者进行总结。这堂课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整合运作。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无疑是历史课堂应该追求的目标。

总之,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只有穿“新鞋”走“新路”,课程标准才能与课堂教学交相呼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不断优化,兼擅并美,历史教学改革的春天才会到来。

【参考文献】:

1、梁仁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1期

2、张文燕《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