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烙画》研究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1

《葫芦烙画》研究报告

索浩程邵红蕾

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56600

摘要: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是我国宝贵的中华文化艺术。我们开展了葫芦烙画的研究性学习,以掌握基本的烙画方法,形成简单的操作技能,充分领略民间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葫芦烙画研究报告制作方法

一、课题:《葫芦烙画》研究报告——葫芦画,刻出快乐心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民间俗信葫芦能避邪气又象征吉祥。葫芦谐音“福禄”,被视为吉祥物,古有“宝葫芦”之美誉。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将烙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在增加了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烙画的创作难度,更是独具特色。葫芦烙画可谓中华文化艺术殿堂里的一株奇葩!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掌握基本的烙画制作方法,形成简单的操作技能,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成就感及创新意识与自信意识,在创作中接受美的熏陶,唤起对葫芦烫画艺术的热爱。

2.培养同学们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以葫芦文化为切入点,延伸到丰富多姿的民间艺术,在实践中培养自信感与成就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享受快乐;在欣赏中充分领略民间艺术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了解葫芦的生长历程,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在对葫芦的生长观察记录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合作、探究与创新能力。

学会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掌握烙画的制作知识与技能,感知祖国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并产生责任感。

在工艺葫芦制作中,掌握基本的烙画方法,形成简单的操作技能,在制作过程中培养成就感及创新意识,在观赏宝葫中培养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上网查询、查阅资料、调查与讨论、现场观察法、参观访问。

六、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1.选素材,选葫芦。选烙画素材,尽量要以老画、名画、画工较好的题材为临摹对象。这种题材适合葫芦这种器物,不要采用现代的题材,画的内容和葫芦不协调,而且还有点格格不入。选葫芦,一般采用两年的皮质较好的葫芦进行烙画。原因就是葫芦经过一年的风干、日晒、把玩以后,颜色纯正,水分干透,适合烙画上色,烙出深浅层次来。

2.选烙画工具。一般采用25W或35W的电烙铁,带有调压器。可以把烙铁头改造成需要的形状,此形状要适合于画点、线、面、就像毛笔一样,使用的时候能用出软硬度来,这样在葫芦上写字也可以,画画也可以。字的笔画、粗细、笔锋、技法都能体现出来,画画的各种技法如:皴、染等等也能表现出来了。

3.烙画实践。用烙画笔把大体轮廓先烫烙出来。烙画线条的时候要灵活用“笔”。要有顿挫感觉,要该粗的地方粗(烙花机笔头多停留一会)该细的地方细(少停留,快速走线),行云流水,气势要连贯。不要断断续续的。手劲要掌握好,颜色深的用劲大些,烙笔在葫芦表面停留时间长些,但以不使葫芦表面焦糊为限。关于手劲需要自己反复体会和总结。

4.烙画体验。我上小学时候就喜欢烙画,逐步探索出了许多口诀,降低了烙画难度。如:(1)烙葫芦口诀:心要静,笔要平,身坐正,手要稳,粗细变化要记牢!(2)画图案口诀:葫芦有聚散,有高有低求自然。再画墨叶衬果实,形在似与不似间。中侧结合画藤蔓,主藤分藤浓间淡。有紧有松来缠绕,忌讳画得成螺旋。有笔略干有浓淡,圆中有方折与转。放开烙笔莫拘谨,心胸舒畅意味添。顿挫与顺逆,枝中要求曲。枝干应穿插,画枝如写“女”。叠花似“品”字,分组菊疏密,攒三和聚五,主宾莫分离,俯仰与向背,用色需统一。(3)构图口诀:有宾有主须分明,大都主体墨色浓。形体不同相衬托,主角多在大虚空。贯通画幅要取势,主势辅势分量重。相破逆势不可少,配合主题多空灵。找出规律自有法,三点三线三角形。“之”字左推右让、“甲”字上重下轻、“由”字上轻下重、“则”字左实右虚、“须”字左虚右实。

七、课题总结

在葫芦烙画的研究性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亲身实践,积极体验,获取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养成了收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好的烙画作品需要我们极高的悟性和专注的能力和定力!对艺术有锲而不舍的渴求,是完美打造好作品的标尺。

参考文献

[1]张亮亮我用铁笔烙出“葫芦画”[J].北京纪事,2017,(8):78-81。

[2]丰全奎葫芦烙画分层教学探究[J].新课程(上),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