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捕捉生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精心预设捕捉生成

丁彩君

——构建高效数学新课堂

丁彩君

摘要: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关注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读懂学生的基础,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走进学生;教师要精心预设,让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动态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让意外演绎精彩。

关键词:静态预设;动态生成;数学新课堂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预设、有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预设保证了课堂的有序发展,而生成会演绎意料之外的精彩。蕴藏生机的课堂离不开预设的“规定动作”,更不能缺少有创意的“自选动作”,这样,数学课堂才能更和谐、更真实、更有效、更精彩!高效数学新课堂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学生不是配角,而是主角,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充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学习被广泛的认为是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成活动。因此教学需要预设,尤其是精心预设,才能捕捉动态生成,才能构建更有效的数学新课堂!

一、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动态生成的起点

生成不是盲目的放任,它需要教师科学分析、灵活指导,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如果不读懂学生的现实水平或无视学生的原有基础,那么课堂教学就缺少了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就缺乏了生命力,自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的教学就只不过是单向“教“的活动,是完成教学内容形式化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学活动才能更高效,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多角度去关注学生,读懂学生。

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上)1.2《有理数》一课时,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师:小明逛商店,请你把楼层数用简洁的方法表示出来

生1:我是用箭头表示

生2:我是用文字表示:楼上3、楼下3

生3:我是用字母表示:F3和B3

生4:我是用+3和-3表示。

师:这些方法哪些最简洁,最明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喜欢用文字表示

生2:我喜欢用字母表示

生3:我喜欢用箭头表示

生4:我喜欢用画图表示

生5:我喜欢用数字+3和-3表示

师:哦,大家很有主见,都有自己喜欢的方式,非常好!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把一个一个班级的人数变动情况记录下来

师:(快速地)一年级转进1人,二年级转出2在人,三年级转出1人,四年级转进3人,五年级转进6人,六年级转出2人……

这个教学片断让笔者明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对他们来说,其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对同一个问题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理解学生,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的经验背景,作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只有教师努力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读懂了学生的基础,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读懂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把握学习难点,读懂了学生的学习差异,才能把握教学弹性,进行因材施教,也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整合预设,动态生成的航标

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学习问题的规律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笔者印象很深的一堂课是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上)七下《分式的乘除》时:课堂上有这样一个例题教学:一个长、宽、高分别为a,b,h的长方体纸箱装满一层高为h的圆柱形易拉罐,计算纸箱空间的利用率?(易拉罐总体积与纸箱容积的比,结果精确到1%)

多数学生读题后感到很迷茫,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教师发现学生困难后,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为解决问题设置两个台阶:一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关键是求易拉罐的总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后,认为可以转化为两个问题:(1)易拉罐个数,(2)易拉罐底面积。二是从一般到特殊,假设a=20,b=8,h=2,求易拉罐个数和底面积。在学生感到思维困难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搭建必要的台阶,使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突然,一位学生兴奋地说:“老师,我有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回答如下:把长方体的底面割成小正方形,这样的小正方形与易拉罐的个数相等,因为它们的高度相等,这样实际就是求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一个易拉罐的底面面积之比,即ЛR2/(2R)2。太精彩了!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数学本质,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本来已经快要结束的数学课堂,正是因为这位学生的精彩回答,使课堂增添了活力。

在针对这一开始学生对题目很茫然的状况,明白学生的理解程度偏离了自己的教学预设,教师正视了这课堂中的意外,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教师设置两个台阶后,让学生把这个问题共同解决了。课堂的轨迹随时会偏离教师课前的预设,如何有效地让意外生成精彩呢?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一种直觉感悟的能力,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善对意外,捕捉生成。

“动态生成”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要精心预设并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三、捕捉意外,动态生成的归宿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应抓住课堂上的意外生成点,把握教学契机,真正走进学生,读懂学生的精彩,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观点,从而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思维的课堂。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的和谐学习环境,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变化等来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与认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尝试越多,探究活动越新颖灵活,那么他们也就越有可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结果。”

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用“边角边”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当这里的角不是两边的夹角,而是其中一边的对角时,两个三角形还是全等吗?(学生开始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画图、尝试,并和组内学生交流。很快大家纷纷表示这种方法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突然,有一个学生大声道:“是全等的!”)

师:你说说看。

生1:我是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的(如图),画两个直角三角形我让AC=DF,AB=DE,这样画了几次都是全等三角形

师:是吗?那大家也利用三角板的直角来试试看,是否会全等?(学生画的三角形验证了所画的两个三角形确实是全等的)

生2:我觉得这样画不好,画出来的都是直角三角形。只能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是成立的。

师:说得好,我们这样画确实都是直角三角形。那至少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那么接着想下去,如果两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边边角”能说明全等吗?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呢?

(学生进行探究,结论都是肯定的,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师:如果不指明两个三角形是哪类三角形,“边边角”能说明全等吗?

生:不能。

本来只需让学生动手得到“边边角”不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但是学生的一次特殊操作出现了学生探究的意外——得到了全等三角形!我及时抓住这个宝贵的课堂资源,深入挖掘,非常自然地让学生探索“边边角”在什么情况下是成立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成立的,由于引导及时,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也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使得课堂的探索有了深度,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就是因为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精彩而意外的发言,为整个课堂增添了亮色,使数学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

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读懂学生的基础,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懂学生的疑难,读懂学生的情绪变化,读懂学生的精彩;动态生成的课堂更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只有教师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只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游刃有余;动态生成的课堂还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智慧,更好地去善对意外,去引导学生,让课堂的动态生成更精彩。让我们去追求精心预设,动态生成的数学新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在静态预设、动态生成中得到升华,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更有效的教学,充分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区驿亭镇中

邮政编码:31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