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书与“无声”读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有声”读书与“无声”读书

项志远

项志远

摘要:读书有两种形式,一为“有声”;二为“无声”。但无论哪种形式,都要静下心来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沉下心来读”。本文从“无声读书”和“有声读书”两个方面阐述了笔者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有声”读书;“无声”读书;阅读

读书有两种形式,一为“有声”;二为“无声”。但无论哪种形式,都要静下心来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沉下心来读”。因为,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让学生读进去,必须先让他们有一颗安静的心。静心阅读真的很“静”吗?其实不然,试想,若让一辆自行车仅靠两个轮子保持平衡,必须使它处于运动状态。所以,笔者认为最好的静心阅读状态是用高速运转的思维来保持外表的平静。如此,真正有质量的静心阅读应该是表面静如睡莲,内心涌动波澜。

阅读的涵义实在宽泛,笔者从“无声读书”和“有声读书”两个方面来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无声”读书

1.在树林子里看书

读书讲究一个安静的环境,环境是靠人创造的。以往,学生到校后在教室里吵吵嚷嚷,声音尖利刺耳,神经高度兴奋,等到打铃,十分钟晨读开始,他们还意犹未尽。这样的早晨不利于学生静下心来。所以,学习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每天清晨,笔者要求早到的学生在教室里静静地看书,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早晨的教室应该像一片幽静的树林子,让翻书声成为风穿过林子的沙沙声。“在树林子里看书”,抓住早上这个良机,使他们易动的心渐渐平息。

2.握一支笔读书

语文课堂上,教师们经常要求学生读书、思考,那么学生究竟思考了吗?效果如何?尤其是在默读的时候,神游功夫好的学生思绪往往不知飘向了何处。作为教师,我们又如何检验?这全凭一支笔。默读思考的时候,学生手里必须握着一支笔,及时圈画词句,提出疑问,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把自己想到的、悟到的写下来,虽是零星要点或只言片语,但此举不可小觑。一般,在书上划点什么、写点什么的人,阅读的效率比书上空空如也的人要高得多。“握一支笔读书”这是以外力控制内力。

3.做“神偷式”听者

从广义上讲,听是阅读的一种方法,听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当重要的能力。笔者平时要求学生在听的时候做一个“神偷”,学生发言时“偷”学生的脑袋,教师总结时把要点尽收囊中。比如,一位学生发言完毕后,笔者会随手点另一位学生说说要点,要求他们将别人的智慧用最简洁的词语或句子记录下来。笔者告诉他们,拥有别人的智慧就好比你的肩膀上长了两个、三个脑袋,这种“偷”是一种分享,是令人愉快的行为。汲取别人的智慧,使他们在听别人的时候专注一点,久而久之,就可养成认真听记的习惯。

二、“有声”读书

“有声”读书形式很多,笔者单讲朗读。公开教学的时候,学生正确、流利、传情达意的朗读会给课增色不少,但这功夫全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磨练。朗读习惯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步步落到实处。笔者历年来接的班级朗读水平都不一样,所以,每年的训练重点都不同,大体上,笔者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训练初期,笔者要求学生把全班朗读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来看。外观上,要求学生在两秒钟里正身体,对书册,眉毛上扬,书本离眼睛一尺左右,两脚平放在地面上。这有点像大合唱前的阵势,这一方面引起他对朗读的重视,另一方面保持气流的通畅。这个姿势要训练很多次才会成型,一旦训练成功,这架势俨然像是要读书的样子,有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感觉了。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除了基本姿势外,朗读的音色也是很重要的。这跟唱歌一样,调起高了,声音尖利刺耳;起低了,声音沉闷得受不了。例:“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声调稍微起高点,读起来就有黄河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什么内容配什么调才合适?这也说不明白。笔者让学生听,听笔者泛读,听学校红领巾广播,听磁带里的音色,听班级里音色好的同学读书,让他们在听中辨别、琢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中选择更合适的。另外,教师在说“预备——开始”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基本的朗读调子给学生了,所以,起好调子这样的细节也很重要。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很多时候,学生读书的节奏比较拖沓,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教了他们一个办法: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嘴读这个词时,眼睛已经看着下一个词或短语,余光已经瞟到下半句或下一句去了。比如: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读“读书”时,眼睛实际是看着“使我们”三个字,眼睛的余光看到的是“思想深邃”。

犹抱琵琶半遮面

有这样的朗读,平时听课过程中常听到,低、中年级学生常这样朗读。例:春回↗大地↘,杉树林长出↗嫩绿的幼芽↘。这样的朗读有固定的高低节奏,且节奏不是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定,而是所有的句子都一律按照这样的节奏,句中所有助词全都拖长音,听来给人一种黄牛拉破车的感觉。怎么办呢?笔者告诉他们,“的、地、得”只能读半个,另半个呢?被琵琶遮掉了。这就解决了一个读好词组的问题,词组不拖音了,朗读句子整体节奏感就强了,朗读自然就好听了。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静心阅读的外围因素,学生静心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读书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相信很多教师都会做得比笔者更好。

作者单位:江西省分宜县教育体育局

邮政编码:33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