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浅议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渗透

刘媛

刘媛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一完小016000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其他学科(含自然、社会、政治方面)的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将古今中外有关人物成熟的、非成熟的思想拿来“为我所用”,让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学校的德育不能是说教式的,不能仅靠书本的灌输,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和活动开展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还可以利用每年的“母亲节”做些文章,开展一些“感恩”活动,让孩子们在“五一”假期多帮父母做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渗透”得好,“渗透”得多,不但能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在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渗透”工作显得异常重要。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小学生情感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识、情绪与意志活动不是彼此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活动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了认识对情绪的影响作用,而“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了认识对意志活动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的情绪活动和意志也影响着认知活动。积极的情感、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能推动人的认知活动;相反,消极的情绪,萎靡不振,畏难苟安,就会阻碍人的认知活动。再者,情绪和意志两者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

二、小学《语文》与自然现象的渗透

例如《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参中,只求点到为止,不必挖掘过深。其实,我们老师可以把农村常见到的自然现象告诉学生,以降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难度。如:冬天的一场大雪,铺天盖地,田里的小麦、油菜等都被雪压得弯下了腰。这一自然现象,作为农村的孩子可以说是人人皆知,这时,可以提问:“同学们,小麦、油菜这时候都被雪压得弯下了腰,有什么危险吗?”

此时,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等农谚,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冬天下雪对农作物的好处。这样训练的过程,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从直观到思维的过程。

三、小学《语文》与环境教育的渗透

我们认为,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以环境教育的若干主题为线索,结合语文课的教育内容综合在一起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既省时,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国家教育部为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提出了对小学部分学科教学进行改革的意见。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举措和其他一些学科一样,主要是删减部分教材内容,降低部分教学要求,以保证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改革趋势也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抓住目前教育改革这一“机遇”,适时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例如教学《灰椋鸟》这一课,在带领学生理解和欣赏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这一景象的同时,就可结合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我在课堂中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文章描述得如此生动形象?”问题呈现后,学生的回答一定是“作者观察细致”。然后,开始设疑:“同学们,假如没有路两边百亩郁郁葱葱的竹林,没有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作者能观察到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吗?作者能把《灰椋鸟》这篇文章写得如此生动、如此形象吗?”

2.引导思维。问题提出后,学生通过思维,答案是很显然的:是人们创造了美好的世界,为作者提供了写作素材。因此,这部精品的出台,有一半功劳应归功于这美好的环境!从而,学生在心底里真正认识到是人创造了世界,同时也明白“保护好环境”的重要性。

3.感悟升华。当学生明白了一定的道理后,便可“乘火接犁头”,让学生们围绕“我们今后应该在保护环境上做些什么”展开讨论,让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根。

四、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和态度教学不只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因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即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小学生,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