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重在食——小班幼儿用餐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好习惯,重在食——小班幼儿用餐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徐冰清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进餐活动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最重要的环节,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就是小班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现阶段小班幼儿年龄小,在家挑食、厌食,独立进餐能力比较差,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幼儿养成独立的、良好的用餐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与和谐的发展。本文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就小班用餐习惯的养成进行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班幼儿用餐习惯观察研究

“人是铁、饭是钢”、“民以食为天”从这些俗语中体现出用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幼儿时期是用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将为他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我们农村幼儿来说,很多幼儿都属于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较多,这就会在用餐方面存在着多了溺爱,少了正面教育的情况。农村幼儿存在着很多不懂文明礼仪,吃饭比较随意,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因此,在幼儿园中特别是小班用餐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班幼儿进餐时存在的问题

从开学初到现在这段时期,我运用了谈话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从中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在家进餐时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观察情况,我对本班幼儿在家进餐做了一个数据统计。表格如下:(不良现象有重复)

调查发现,多数幼儿在家里都存在不良的用餐习惯。挑食、厌食的,边用餐边看电视,饭量小、只吃一点点,甚至还有需要家长喂饭的现象。

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根据以上问题,小朋友产生不良的用餐习惯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可以归咎其下:

1.家长的过分溺爱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很多小朋友在家里已经是“小公主”“小王子”再加之农村地区很多都是留守儿童需要长辈来照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爷爷奶奶更加宠爱,甚至溺爱孩子,无条件的迁就孩子,久而久之,让小朋友养成了不良的饮食习惯。

2.思想观念上难以改变

很多家庭里长辈们的溺爱,导致在吃饭的时候由着小朋友的个性,孩子想看电视长辈们就让孩子们边看电视边吃饭,孩子们想玩游戏就追着孩子们满屋子喂饭,甚至有些长辈觉得孩子不想吃饭就直接以零食代替,觉得孩子开心就好。这也是造成孩子不能够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重要原因。

3.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及时。

由于小班幼儿实际年龄小,独立能力差,很多幼儿在吃饭时饭粒洒在桌子上、地上,汤泼在桌子上,不吃的菜叶放在桌上,搞的桌面一片狼藉。这时如果老师没有耐心引导,也会造成幼儿不能够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三、实施小班幼儿用餐养成的策略

《指南》中明确指出:积极地看待幼儿,发现每个幼儿的进步,并在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发现每个幼儿都有其发展方面的优势。当我们发现和了解了幼儿的潜能,就有可能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活动拓展与提升他的经验,促其进步。那么现在就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实施小班幼儿用餐养成的策略:

(一)家园同步,助幼儿用餐习惯的养成

家长是幼儿的启蒙老师,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只有得到家长的认同与配合,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更是如此。《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教育需要家长共同能力。那么,我们就要把握好平时家长来幼儿园的时间,积极主动向家长反应孩子在学校用餐的情况,并给家长一些指导性建议。同时也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时间,让家长看看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用餐表现,结合幼儿园用餐情况来反思孩子们在家用餐的表现。

例如:我们班翔翔是家里的独生子,一直是由奶奶照顾,奶奶和我多次提过她的孙子比较淘气、贪玩,在家不愿意吃饭,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爸爸妈妈周末来看他,都给他带了很多零食,翔翔总喜欢在吃饭前吃很多零食,奶奶也没有及时阻止。时间久了,翔翔就对吃饭产生了厌倦。我们在和翔翔奶奶多次沟通后,让翔翔奶奶拒绝餐前提供零食,可以在每次吃完饭后进行少量奖励,提高翔翔对用餐的兴趣,减少挑食、偏食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二)优化环境,让幼儿心情愉悦的进餐

环境是活动的载体,舒适的环境能诱发幼儿积极地用餐欲望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庭、幼儿园要保证幼儿在最佳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下进餐。家庭、幼儿园要努力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特别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进餐氛围。餐前不训斥幼儿,餐中不强迫进食,餐后不嬉闹玩耍。进餐前,家长、教师应以亲切的口吻,热情的态度向幼儿介绍饭菜,让幼儿看一看颜色,闻一闻香味,尝一尝味道,还可以播放优美舒适的音乐,使孩子进餐时感到愉快,无压力,激发幼儿的食欲。

“娃娃家”是幼儿爱玩的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借此机会组织一次“喂娃娃”主题活动,幼儿可以亲自动手喂娃娃,体验用餐的乐趣,感受自己的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用餐习惯。在动手喂娃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有机融合各领域内容,提高感知能力,培养幼儿的用餐意识,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幼儿良好用餐习惯的养成不是通过教师一直以“说”来教导,而是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地建构自己对用餐的理解与认识。

(三)教师引导,唤起幼儿的进餐食欲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小班幼儿,如果我们一味的强迫他们吃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可能会让他们产生厌恶的情绪,加剧他们的反抗情绪。即使是我们大人自己,看见不喜欢吃的菜,进餐速度也会变得很慢,更何况孩子们呢!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习惯:

1.要观察幼儿的食量,及时添饭,注意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

2.教师要教给幼儿正确的坐姿和使用餐具的方法;

3.提醒幼儿细嚼慢咽,不撒饭菜,不弄脏衣服,不东张西望,不大声讲话;

4.采取正面鼓励引导为主,以及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引导幼儿不挑食、不偏食;

例如:我们班的很多幼儿都不爱吃蔬菜,每次把饭菜给他们,他们都会把自己不爱吃的绿色蔬菜挑出来。针对此现象,我就在我们主题班会活动当中讲到“小兔子爱吃胡萝卜”的故事。由于吃胡萝卜可以让眼睛变明亮......孩子们听了都特别期待自己和小兔子一样,有双明亮的大眼睛,慢慢地,就开始努力适应吃蔬菜。在这个观察过程中,我着重对有进步的幼儿及时进行肯定及表扬,渐渐地,发现孩子们开始接受了蔬菜,现在很多幼儿都不那么偏食了。

(四)加强锻炼,增进幼儿的进餐食欲

幼儿期,适量的体育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能促进孩子消化系统加速运转,使幼儿的厌食现象慢慢消失,增进幼儿食欲。俗话说:“玩的好才能吃得好。”因此,家庭、幼儿园就必须十分重视幼儿的体育活动,幼儿园应保证一小时体育时间,家庭也应充分利用宽敞的户外场地,陪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锻炼,增进幼儿的进餐食欲。

例如:我就会利用户外活动的时间,带领我们班的孩子们去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户外活动或者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走、跑、跳、爬等活动中锻炼大小肌肉。活动结束后,回教室上厕所洗手准备下个环节,这时小朋友回到位置上听着故事或者音乐,让幼儿对进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四、良好用餐习惯养成的感悟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而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进餐教育又是幼儿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也深知良好用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幼儿用餐,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出版社[M].2002.7

[2]管旅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例式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3年第1版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们教育出版社[M].北京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