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塑造孩子良好品德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1

家庭对塑造孩子良好品德的影响

李晓丹

李晓丹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回族小学138000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待事物的责任感,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家长能以身作则,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便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因此,我认为家庭对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影响最大。所以,希望家长们能够自觉担负起这项育人重任。

一、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在大多数家庭中,人们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可是对于究竟如何对孩子进行良好品德的培养,又是许多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人忙于工作,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学校。有的即便有空,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有限的文化水平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优秀的家长,他们对孩子不仅是关心,在衣、食、住,而且在孩子的行为上十分重视,能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他们。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他们总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去学习去生活,家长要有意识地影响他们。

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小学生乘车,汽车上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没有座位,很吃力地站在那里,那位母亲主动地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人。这种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就会深深地扎在孩子的心灵之中。所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二、坚持正面教育

父母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文明,成为孩子的楷模,并要经常挤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做他们喜欢的游戏,创造一种愉快、轻松、和诣的家庭气氛。以潜移默化来影响孩子。爱欺侮人的孩子,多半是来自父母喜欢打骂孩子的家庭。孩子从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中习得了攻击性的行为,这也是无数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采用打骂等措施,制止毫无效果,甚至越打越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孩子做错了事之后,不可动不动就打骂,而应对他讲道理,用寓言故事、社会见闻等来正面教育孩子,使他知道自己错了,错在什么地方,鼓励他自觉改正错误。

三、家庭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出现,我国溺爱型家庭与日俱增。包办孩子的一切的溺爱型家庭比例有的地方已高达80%。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有资料证明,在某市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发现,留长发的女孩全部披头散发。这些从全市近百万少先队员中评选取出的优秀队员没有一个会给自己梳辫子。

连农村的孩子会干活的结论如今也要修正了。一项来自农村的调查说80%的农村家长不重视子女的劳动教育,而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连力所能及的农村活都不会干了。

这种伴着“望子成龙”的心理而来的溺爱,只能培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精神贵族,于国于民何益?由些可见家庭对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是不可忽视的。

美国的孩子尚在幼儿,父母就已经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独立活动了。一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自己吃饭。父母将孩子绑在椅子上,将食物放在他前面的小桌子上,就让孩子自己用小叉小刀乃至用小手去大吃大嚼。如果孩子吃不下,父母决不喂,饿了,下一顿就会好好去吃。绝对看不见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睡觉也是如此,很小的幼儿,就独立在围有小栏杆的小床上睡觉,大多数婴儿居一室,父母只是半夜起来照看几次。从小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教育措施要统一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意见统一,配合默契。即使对对方的教育方法有看法也不要当场揭短,可以过后提醒对方。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溺,让孩子钻空子父母失去了威信,也就无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不但要及时纠正,批评教育,还要换个角度去找孩子的优点、长处。如看到他帮助别人,与小朋友友好相处时,就及时表扬。平时要孩子做什么事,也要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一般不强迫他做不愿做的事,从而帮助他恢复自尊心。

五、家庭与学校要密切配合

在塑造孩子良好品德的过程中,父母要经常与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反映孩子在家中的好行为,与老师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这样会使孩子认识到父母是真正关心和帮助他。有助于缓解孩子与父母的对立情绪,以便加深亲子之情。使孩子变得温顺、听话和懂道理。

要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父母应经常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他们,改变他们。要做到“坚持、耐心、爱抚、引导”八个字。

总而言之,每一个家庭都应自觉担负起育人重任,时刻关心孩子的成长。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对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行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