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实施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儿科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实施效果

黄美华甘蓓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4年10月开展护士分层级管理,设立护士长领导下的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3个层级,职责明确,实施包干责任制。建立层级考核培训制度,改变护士排班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结果在采用分层级管理实施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总体满意度93.3%。实施前为66.7%,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后,在病室管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士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的评分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儿科病房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层级管理;护士;效果

优质护理活动的开展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把护理岗位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层级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作用【1】。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和使用是现代医院护理事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广大护理人员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2】。本科自2014年10月开展护士分层级管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现有床位35张,护理人员21人,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11名,护士6名。工龄1~2年6名,2~5年6名,5~10年6名,10年以上的3名,本科学历18名,大专3名。

1.2方法:

1.2.1分层级根据学历、职称、工作年限、业务能力将护士分层级上岗,设立护士长领导下的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3个层级。设立护理组长2名,高级责任护士8名,初级护士10名,每个层级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建立层级护士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责任组长协助护士长管理科室,带领高级责任护士和初级责任护士处理疑难危重病例,执行技术难度较大的操作,负责检查指导下级护士的工作;高级责任护士负责对初级责任护士的各项护理工作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等。初级责任护士完成自己所分管患儿的工作。责任护士负责分管病人的全程护理,包括入院评估、各项治疗护理、护理文书、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责任组长分管病人3人,高级责任护士分管6人,初级责任护士分管4人;

1.2.2护士排班模式病房分2大组,每组成员由1名组长,4名级高级责任护士和5名初级责任护士组成,各自包干所分管的患儿。晚夜班由1名高级护士和1名初级护士组成。工作时间为白班8:00~16:00,晚班16:00~0:00.夜班0:00~8:00。

1.2.3绩效考核每月对两大组的基础护理、病室管理、护理文书、护理差错缺陷、健康教育、病人满意度、消毒隔离以及掌握病人病情程度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护士的工作,拿出奖金总额的5%对优胜组进行奖励。

1.3评价指标①采取医院护理部自制的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包括10个方面的问题:您对分管的责任护士的熟悉程度,您对护士入院告知的满意度,您对护理操作技术的满意度,护士对您做疾病相关的注意事项指导的满意度,您对住院期间红灯呼叫时能及时得到帮助的满意度,您对住院期间生活照顾或生活指导的满意度,护士积极主动帮您解决住院期间困难的满意度,护士耐心解答您提出问题的满意度,您对住院期间病室环境的满意度,护士对您隐私和权利保护的满意度。每个问题1~10分评分,评分越高,满意度越高,8~10分为满意,6~8分为一般,6分以下为不满意。②对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前后的护理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对比,包括病室管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士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一般性统计描述(均数、标准差、率与构成比等)、卡方检验等,检验水准α=0.05,如无特殊说明,所有P值均取双侧概率。

2.结果

2.1患儿满意度的评价在采用分层级管理实施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总体满意度93.3%。实施前为66.7%,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详见表1。

注:与实施前相比较,P<0.05。

3.讨论

与成人病房相比,儿科的患儿病情变化快,大部分不能表达自己病情,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根据护理岗位履行不同的工作权限、职责与职能,责任明确,组员既分工又合作,增加护理团队的凝聚力,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保质保量完成[3。科室年轻护士多,实行层级管理,低年资护士在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下,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夜班、节假日等护士长不在时,年轻护士会产生无助感,根据护士的层级制定小组制排班,每组均有高层级和低层级护士,低层级护士遇到困难可随时请教高层级护士,减轻了低层级护士的心理压力[4]。

美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层级管理的国家,在实施层级管理的初期一度面临发展停滞的局面,经过大量尝试研究及积极尝试后,层级管理逐渐成熟并显现成效。相比之下,我国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在护理层级作用管理的实施较少体现临床护理人员的反馈作用,对护士自身发展的积极效果也未能体现。本次研究结果在采用分层级管理实施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总体满意度93.3%。实施前为66.7%,说明采用层级管理能够有效的改善医患的关系。在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后,在病室管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护理文书、护士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的评分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同时,组间竞争有助于各小组认识到本小组的局限性,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整改,促进科室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6]。本研究拿出奖金总额的5%用于鼓励综合考评优秀的小组,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儿科病房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汶阿妮,王辉君,冯斌.病房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实施效果与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3):552.

[2]祝贺,白井双,田卫东等护理层级管理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护理研究,2014,38:3206.

[3]林海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836.

[4]朱卉敏,蔡萍.ICU护士分层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2):87.

[5]刘婧英.李继平.中美护理层级管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3,20(6):18-19.

[6]温文莲.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呼吸内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2):3572-3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