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异质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袁志文崔俊霞

袁志文崔俊霞(防空兵指挥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根据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理论,本文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进行了对比,揭示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造成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理解和尊重才能使不同文化间交往从矛盾冲突走向和谐统一。

关键词:异质文化;价值观;冲突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反映“边缘文化”的美国华裔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少有的赞誉,并多次获奖。作者巧妙地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小说中交汇,勾勒深受美国价值观念影响的女儿们,与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移民母亲们之间不可避免的隔阂和冲突。

1.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博弈

作品中四位中国母亲均生长在中国,带着中国传统价值观离乡背井到美国定居。和母亲一代截然不同,他们的四个女儿却是在美国生、美国长。虽然外表像中国人,但所抱的价值观是美国的。母亲吴素媛一心一意望女成风,成为一只华贵的“天鹅”,认为女儿吴精美有天赋,只要努力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于是对女儿吴精美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她按照自己的理想规划女儿的前程,想把女儿培养成中国的秀兰·邓波儿,不放过观看电视里任何秀兰邓波的旧片子,不厌其烦的搜索着有关天才孩子培养和成长过程的材料、故事。而且坚持每天让女儿做智力测试题,发现女儿智力平平后,母亲毫不气馁,接着又逼着女儿练钢琴,指望她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而女儿吴精美操着一口流利的美国英语,耳闻目染的是美国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念,认为自己是个美国人,她憧憬着西方的自由生活方式,只想做自己想做的,对于母亲给自己设计的未来成长计划起初还有点兴趣,不久就敷衍了事,处处和母亲作对,故意让妈妈出丑、难堪,母女关系一步步恶化到发生激烈的冲突。女儿心里不时的想着,“这里不是中国,我也不是你的奴隶。你想把我培养别的什么人,我绝不会成为你想要的那样的女儿。”就这样一点一点撕碎了母亲的希望,母亲几乎绝望地呼喊,“只有两种女儿,顺从听话的和我行我素!这个家里只容下一种女儿,那就是顺从听话的女儿”。吼声中,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和矛盾。吴精美没有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也没有成为钢琴家。母女以各自不同的价值观,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分歧一直持续了二十几年。

具有强烈西方文化特点的美国和以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自然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从母女发生的冲突中不难看出,这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引起的矛盾和误会,母亲按照中国的生活准则、自己的期望教育女儿,而女儿是在美国价值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难以与她们的母亲沟通思想,难以接受中国价值观。在她们的眼里,母亲象征着落后和无知,母亲的想法和行为是荒唐可笑的。

2.社会传统:高低背景的碰撞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把世界文化大体分为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各个民族的交往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时甚至会产生隔阂和冲突。霍尔认为,在高文化背景下,人们有着类似的经历和信息渠道。长期稳定的交流使人们形成了对周围环境比较一致的反应,因而在处理大量日常事务时,他们往往不需要、也不希望得到大量的背景知识。人们不需要很多的表达,双方就会心领神会。霍尔认为中国、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和拉美诸国的文化较倾向高背景文化。高背景文化通常都有很久很深的历史渊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变化缓慢。在低背景文化中人们的个人经历、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因此当他们彼此交流时需要详细的背景信息,信息通过话语来传递,而极少隐含于语境中或对话参与者的默契中。美国、德国等北欧诸国的文化较倾向低背景文化。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生长在旧中国,深受高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女儿们生活在美国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不可避免的接受了低背景文化。母女双方分别来自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因此隔阂、矛盾、对抗、冲突随即产生。作品中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母女两代人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

3.价值观念:家庭信念的互悖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在高背景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集体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很密切。而美国的低背景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鼓励个人奋斗的独立意识、自我实现,成功的秘诀是靠个人勤奋。正是基于这样的不同文化背景,小说中的中国母亲们一方面坚信美国有很多成功机遇,一方面她们认为有责任鼓励女儿,甚至有必要逼迫女儿获得成功,母亲们愿为她们的成功付出一切。吴素媛坚女儿吴精美是个天才,为女儿的成长可谓是煞费苦心,精心制订了女儿的天才计划,先是想把女儿培养成中国的秀兰·邓波儿,每周还要给几户人家做清洁,搜集各种测试题,家里买不起钢琴就心甘情愿的免费为一名钢琴教师做清洁,以换取他为女儿教钢琴。然而女儿并不高兴,她想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高背景文化中,提倡父母在家里权威是绝对的,有着天经地义的训导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她们眼中的好孩子的标准是“乖、顺从、听话”。为了让女儿听话,中国母亲往往采用的方式是批评,在他们看来,对孩子过多的鼓励会使其骄傲而无法进步,包括唠叨、警告、训诫,甚至打骂、恐吓等。小说中的四个女儿或多或少地都被母亲打过。而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国家,在美国家庭里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家庭子女教育是采取鼓励和爱的表达,父母对子女没有绝对的权威,子女也没有对父母的孝顺思想,当子女不愿服从父母之命时,只有相对独立。在这种文化环境长大的女儿们自然对父母中国式的严格管教是非常反感的。所以当母亲们以孝忠观念来要求女儿时,女儿们却觉的不可理解,吴精美强烈的反抗着母亲的训导,认为母亲的管教是侵权,是奴役,是不能容忍的。

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反映的是人们在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着的较大差别。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有着博采众长的独特文化,而有着五千多年历史传统文明积淀下来的中国文化也拥有与众不同的魅力。谭恩美,这位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作家,用她独特的视野在《喜福会》中,通过母女关系找到了中美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结合点,架起了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并展示出完全不同文化价值观:尽管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但是只要有爱和真诚是可以共存和兼容的。小说结尾,母女理解和包容了对方,显示两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和谐和统一。

参考文献:

[1]谭恩美著.程乃珊,严映薇译.喜福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SamovarLarry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NewYork:ClarkBaxter,2001.

[3]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