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来普隆片与右佐匹克隆片、阿普唑仑片治疗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扎来普隆片与右佐匹克隆片、阿普唑仑片治疗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黎华柱梁昌权

黎华柱梁昌权(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529100)

【摘要】目的:比较扎来普隆片、右佐匹克隆片和阿普唑仑片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6例诊断为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扎来普隆组(n=40)、右佐匹克隆组(n=43)和阿普唑仑组(n=43),三组分别应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疗程2周,应用睡眠障碍量表(SDRS)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三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时三组S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扎来普隆组、右左匹克隆组、阿普唑仑组有效率分别为95.00%、93.02%和95.35%;扎来普隆组和右佐匹克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阿普唑仑组(p<0.05),扎来普隆组和右佐匹克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扎来普隆片与右佐匹克隆、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症安全有效,三药临床疗效相当,扎来普隆片与右佐匹克隆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阿普唑仑。

【关键词】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阿普唑仑失眠效果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160-02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指无法保持睡眠状态或无法入睡而导致的睡眠不足,临床具有入睡困难、易觉醒、醒后不易再睡等特点,多伴有日间精神不振、体倦乏力、反应迟钝、心情烦躁等症状,严重可引起患者抑郁、焦虑,给人们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带来极大影响。为观察扎来普隆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我们将其与右佐匹克隆和阿普唑仑做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门诊首次治疗的确诊为失眠症的患者126例,其中男47例,女79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39.87±9.45)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病程(19.13±7.52)个月,所有患者无严重器质性病变,无药物滥用史,无烟酒嗜好及同类药物过敏史,排除有严重自杀行为者、合并使用其他精神药物者或使用电休克治疗者、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2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失眠症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来确诊,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DRS)[1]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来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痊愈:疗前后SRSS减分率≥75%,显著进步:SDRS减分率为50%-70%,进步:SDRS减分率25%-49%,无效:SDRS减分率<25%;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3分组及研究方法:126例诊断为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扎来普隆组(n=40)、右佐匹克隆组(n=43)和阿普唑仑组(n=43),三组分别应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扎来普隆起始剂量5mg/晚,最高剂量15mg/晚,右佐匹克隆起始剂量为1mg/晚,最大剂量为3mg/晚,阿普唑仑起始剂量0.4mg/晚,最高剂量1.2mg/晚,疗程均2周;应用睡眠障碍量表(SDRS)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三组疗效及安全性。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用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轶和检验,选用Z统计量,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16.0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视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结束时三组S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具体结果见表1,扎来普隆组、右左匹克隆组、阿普唑仑组有效率分别为95.00%、93.02%、95.35%,具体结果见表2。

表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DRS评分比较(x-±s)

时间扎来普隆组右佐匹克隆组阿普唑仑组

治疗前24.78±6.2224.23±4.3624.38±7.02

治疗后1周17.48±4.62*14.45±5.24*16.78±3.92*

治疗后2周12.48±2.62*12.39±5.27*11.58±7.6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1周和2周三组间SDRS评分比较P>0.05

表2: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无效例数有效率(%)

扎来普隆组4010(25.00)19(47.50)9(22.50)2(5.00)95.00*

右佐匹克隆组438(18.60)21(48.84)11(25.58)3(6.98)93.02*

阿普唑仑组439(20.93)24(55.81)8(18.60)2(4.65)95.35*

注:*三组有效率之间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比较:扎来普隆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头晕,右佐匹克隆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头晕、头痛、恶心,阿普唑仑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头晕、头痛、口干、恶心、肌肉松弛、食欲下降、宿醉现象、视物模糊;扎来普隆组和右佐匹克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阿普唑仑组(p<0.05),扎来普隆组和右佐匹克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3。

表3: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例数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不良反应发生率(%)

扎来普隆组4037.50*#

右佐匹克隆组4349.30#

阿普唑仑组431534.88

注:*与右佐匹克隆组比P>0.05,#与阿普唑仑比p<0.05

3讨论

高效、高选择性、低副作用是临床选择用药的方向,镇静催眠类药物经历了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三个阶段,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苯二氮卓受体,加强γ-氨基丁酸(GABA)与GABAA受体的结合,具有镇静、抗惊厥、肌松作用,患者应用过程中会有戒断症状、失眠反跳、认知和精神运动损害、日间困倦,大量应用还会产生依赖性及耐受性。右佐匹克隆为短效快速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是佐匹克隆的右旋单一异构体,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焦虑和肌松作用,在缩短入睡时间上与短效苯二氮卓类药物相近,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与长效苯二氮卓类药物相似,宿醉现象及后遗作用比苯二氮卓类药物少,停药后无明显反跳现象,长期应用无明显耐药现象。第三代镇静催眠药扎来普隆,是继佐匹克隆后作用时间更短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能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具有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其选择性与γ-氨基丁酸-苯二氮卓类受体复合物相结合而发挥催眠作用,缩短入睡潜伏期,增加慢波睡眠[2],但不影响快动眼睡眠,戒断症状及成瘾性较小,撤药失眠反跳现象少,该药半衰期短,消除快,日间宿醉少,无认知及精神运动损害[3]。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扎来普隆和右佐匹克隆均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二者对入睡困难疗效显著,同时改善睡眠质量、增加睡眠时间,临床总有效率与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阿普唑仑相当,但扎来普隆片和右佐匹克隆不良反应较阿普唑仑轻微,主要为口干、头晕,且程度多轻微,患者耐受较好,且较少成瘾及依赖性,也少见宿醉及撤药反跳,患者依从性高,易接受,是临床安全、有效的镇静催眠类药物。

参考文献

[1]李建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53.

[2]江开达.精神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09-611.

[3]李舜伟.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