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及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及方法

江起兵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活动;培养

目前面对这样的两个现象:一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看,两极分化比小学阶段更为严重,后进生比例越来越大,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的效果亟待提高;二是课堂教学变成了活动宣传片,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调子很高,也很热闹,但和者甚少的现象,常让教师有一种知音难觅的遗憾味道。

因此,为解决上述难题,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学会教学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才能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养成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的习惯,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对教师“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1.教学活动前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教师的懒。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准备。

2.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觉地在行为中反思。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实际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的有效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有效地运行。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地展示,还需要哪些方面进行补充,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与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的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的用意,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时,有的教师竟说不出个所以然,存在为活动而活动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

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导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

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

3.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教师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设法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引导学生总结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最好的。

二、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运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

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1)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2)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3)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4)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吗,教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鼓励学生结合所解问题,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

2.培养学生反思所解决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通过解体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ABC中,已知∠ABC=75°,∠ACB=35°,且∠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求∠BOC的度数。笔者和同学们一起用三角形内角和和公式,求出∠BOC的度数,引导学生观察∠A和∠BOC的度数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讨∠A和∠BOC的度数关系,笔者又引导学生:若老师告诉同学们∠ABC+∠ACB=100°,如何求∠BOC的度数?笔者和学生一起发现,除了用三角形内角和公式外,通过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还有两种方法可以求出∠BOC的度数。在解完问题后,再次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BOC的度数只与∠A的度数有关。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等于第三个角的一半加上90°。”通过对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所夹钝角与第三个角关系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夹角度数的知识组块,达到了促进知识正向迁移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并作为作业之后的一个反思栏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彰显”是十分有益的。

不同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可以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乌江中学

邮政编码:2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