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谈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

闵子骞叶锦伦张皓铭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体育教学是一种向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心理学的知识,例如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通过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动机、意志和气质等),及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长期从事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学工作,十分重视研究中专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适时辅助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体育教学;应用;

引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揭示体育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体育教学和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心理学指导的依据。体育教学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它必须符合教育对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对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一些感悟。

一、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教学

1、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少年儿童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特点一般是好动,兴趣广泛,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常常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有时兴奋起来,不容易自我控制。

2、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

少年儿童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决定了他们兴趣来的快去得也快,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套简陋的器材,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但他们的这种兴趣是很短暂的,很快他们的专注力就不那么强了,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上课时首先通过以游戏来引入,激发其兴趣,当学生的兴奋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时我们马上引入主教材,主教材学习大约20分钟左右,此后学生的兴奋性开始消退,学生也会由于长时间的练习某一个固定的动作而感到枯燥,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加比赛加深学习内容,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奋得以保持,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教学效果。

3、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见到年龄小的学生个性特征是不明显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个性特征就明显表现出来,特别是进入到青春期学生的性格更是千差万别,有的过于热情,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关注,而有的则过于孤僻,对身边的一切都漠不关心,有的甚至还有叛逆情绪,稍一不顺就表现出抵触情绪。对于前者,我们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进行恰当的引导,把他们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运用到学习中,还可进行适当的打压,防止他们因“兴奋过度”而带来的负面效应,有的会影响课堂纪律,有的甚至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等,而对于后者,我们应当和他们多进行思想交流,多鼓励,多和他们做朋友,进行合理的梳导。“一引、一压、一拉”从而使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环境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保证教与学的效果,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

二、教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重视差异规律,实践“因材施教”理念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①生理心理差异,如体质不同,健康水平不同,身体正常和异常的学生的心理反映有着明显的差异。②年龄心理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动机、态度、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均有差异。③性别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价值观,在选择运动项目等方面存在差异。④个性心理差异,学生的气质与神经类型的差异可影响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意志品质上的差异。因此,体育教师既要根据体育专项心理特点,又要根据学生心理上的共性与个性科学地组织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中专生年龄在16―20岁之间,个性差异较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都有其相应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男生比较喜欢球类项目,而女生对舞蹈、健身、游戏项目情有独钟。因此,每一堂体育教学活动课,在相应的热身活动之后,我都采取分组教学或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运动爱好或运动水平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分析,教学效果显著。

2、根据有关的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练习动作和健身方法时,还应该给他们讲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体育是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现在学校里推行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向他们讲解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

3、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教学效果

所谓恐惧心理,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一些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时,犹豫不决,欲动又止,心理学上称之为“不安”和“恐惧”。这两种心理状态是由于主客观因素形成的,如有些同学开始学习跨栏跑,对栏架产生了恐惧心理,怕摔倒;在跳高时,横杆升到一定高度时也会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如在安排练习次序时,可有意识地安排技术、心理素质较佳的同学先做,以便对后来者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也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语言)的刺激,如“别怕”“勇敢地跳,你会成功的”等来调节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增强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4、积极维护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挺大,学的科目多,要做的作业多,学习压力大,在上体育课时通过做体育活动调整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压力,好多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不去上,要么就是去上不听老师的指挥随便玩,实际上跟着练习一些动作,不仅弥补了整天坐在教室没时间运动的不足,还缓解了大脑的疲劳,学习效率会更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自己要积极的维护心理健康而且还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知道怎样学好,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知道怎样教好学生。

5、加强体育心理的理论应用,提高体育课堂效果

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机能等因素,还取决于学生思维、注意、记忆、意志、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加强体育心理的理论应用,遵循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对于一堂生动而又充满乐趣的体育课会很兴奋,学生往往到下课时依然情绪比较高涨。这就要求教师应在下课之前让学生做一些调整性的训练,以达到放松的目的。体育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充分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凌桂兰.谈心理学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学院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