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与记叙类作文教学模式

/ 2

角色理论与记叙类作文教学模式

李先照(江苏省宿豫中学江苏宿迁223800)

有一种现象值得深思,有些学生平时作文形质单薄、“气息奄奄”,在老师看来写作水平很一般,但写起“情书”来却洋洋洒洒、文采飞扬,水平高得很,为什么呢?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答案,道理并不复杂,那就是写“情书”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角色的定位清晰,而这是他们作文课上所没有的状态。这类现象,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是有意义的,它启发我们要把角色观念带进作文课堂,激发学生的角色意识,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再那么沉寂。只要考察多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的角色化现象,就不难发现角色观念的现实意义。

角色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什么是角色?角色是生命个体在某个社会领域里所表现出的行为风貌和形象。由于每个人不可能只活动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区域或层面里,因此他(她)扮演的角色是多种多样。角色理论,包括角色体验、角色认知、角色想象、角色扮演(也称角色虚拟),等等。美国心理学家G﹒H﹒米德指出,个人角色不仅是把社会价值加以内化的社会化的通路,而且也是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加以外化的通路。社会学家塔纳也说“个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社会规定的角色,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形成角色”。这些观点,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角色理论在作文教学中应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有明确的角色意识。角色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清晰的“自我”角色意识。“我”是谁,“我”在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怎么样,“我”的价值观念是什么,他人对“我”的评价如何,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这些方面的自我观照,只有认识自我,才能完成自我角色的准确定位。第二,清晰的“社会人”角色意识,这个社会人是指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是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正确的“社会人”角色意识来自对“社会人”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角色评价是形成对社会人角色认知的关键,只有主体的评价尺度与社会的评价尺度相一致,才能理解“社会人”角色的内涵。

具有明确的角色意识,角色想象和扮演就有了进行的可能。需要强调的是角色的想象与扮演并不要求具备特别表演的天赋,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角色理论指导下的记叙类作文(记叙类作文包括写人、记事的一般记叙文和写人、记事散文以及小说、戏剧等)的教学分三个阶段:

首先,摹写现实的自我。教者先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再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事件。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求学生重新体验过去事件中的真实感受,回忆当时的所思所想。如此做法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到自我,找准自我,进而形成自我这一基础角色。且看2007江苏高考一考生作文《怀想天空》中这样的文字:“……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成功源自对自我角色的清晰认知,从行为到感受到愿望。

然后,再摹写真实的“社会人”。继续写熟悉的人物和事件,这一阶段的重点已不再是自我这个角色的模写与表达,而是要完成自我到社会人角色的转换。教者应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形成角色认知。再根据生活事件的实际设身处地想该人物之所想,感受该人物之喜怒哀乐,以该人物的眼光评价自然和生活,这就是角色想象和角色扮演。这样所写出的人物的行为举止才能符合人物境遇和性格,才能符合生活的“真”,符合艺术的“真”,这个人物才不至于是“我”的传声筒。

最后,描写虚构的“社会人”。在完成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之后,下面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说和戏剧的写作。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总是虚构的,虚构人物的特性怎么样才能符合艺术的真实呢?性格的艺术真实只能是对现实人物性格的合理取舍与组合。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作者要依据现实生活的经验,依据构思的环境和情节,收藏起自我,把心灵完全融进到虚构人物的心理之中。2001年全国高考江苏考生蒋昕捷的作文《赤兔之死》: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文中的角色赤兔马,显然是作者社会人角色的想象和扮演。

角色理论指导下的作文课,教学环节大致可以是这样的:

第一步,指导学生对所写人物进行角色分析与定位。角色分析、定位可依据四个角度:1、依据生活的社会环境;2、依据个人的气质与性格;3、依据个人的生活遭遇;4、依据个人的文化修养。比如,要求学生以2008江苏高考作文《好奇心》为文题,以妈妈的好奇心为内容写一篇记叙文,教师指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共通性更要关注个别性。妈妈的好奇心常常表现出一致性,总喜欢偷看女儿的信、日记,或者总喜欢搜查儿子的抽屉、裤兜,然而,又总随性格、地位、经济收入、文化修养的不同而不同,千人千面,尽管现象之下总是妈妈的爱。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种种好奇心背后的种种依据。

第二步,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角色想象与扮演。角色想象、扮演按层次依次为:1、依据情景进行虚设2、依据性格进行虚设。3、依据事理进行虚设。第一步的角色分析与定位

仅仅为第二步的角色想象与扮演提供基础,第二步的工作才是构思的中心,才是作文内容的主体。还是以《好奇心》为例,妈妈的好奇心仅仅说出是什么还不够,还要想象出妈妈好奇时的心理活动,并在内心进行扮演,当妈妈发现女儿书中尚未启封的信,妈妈会想到哪些呢?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情境、事理以及人物性格等把自我完全“淹没”在对方的思想情感里。

想象愈精细愈具有审美价值。

第三步,指导学生将角色内容进行准确表达。角色想象的主体内容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种种方法,或直接揭示,或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梦境、幻觉、下意识等间接揭示。

角色理论对于作文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方法论,角色想象与扮演在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由于它调动了学生心理的本源的能量,因而比一般的兴趣和动机的作用更有效,更持久。同时,角色的想象与扮演对于学生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塑造、思维的缜密、习惯的养成也有极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