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

韦育扬

韦育扬(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那柳小学广西贵港537127)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9-0078-01

“核心素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掌握的知识程度,而是应该理解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它更应该包括一个人的知识、道德、人生观、健康的身心和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品质。

在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起始时期。小学生的各种意识都正处于萌芽状态,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在课堂上去开发小学生核心素养这块“处女地”呢?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去落实。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个好教师不是看他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更不是看他如何牢牢地把学生套住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之下,而是看他是怎样教会学生自己地去探索、研究,主动学习。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的会学习,是指学生永远有积极的学习状态,自觉地学习,应当学而不厌,逐渐拥有扎实的基础、广泛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如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小学生,“口”字的写法是一笔写成,写出来的跟“O“也差不多了。每碰到这种学生,我首先给学生讲解汉字的构字方法,再耐心地告诉学生正确的书写顺序。然后给学生正确的范写,最后让学生照着写,并且反复多写,形成惯性动作,之后隔天再检查,再强调巩固,养成习惯。

学生能否主动去学习,是靠我们老师的培养。事实证明,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一般都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小学阶段,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时我认为应该从这两方面去着手:1、教育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习惯,让学生明白每一堂课前该准备些什么,比如学生的坐姿,课本与文具盒放哪个位置等都要明确要求。2、课堂纪律、听课习惯。大家都知道课堂纪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状态,以及老师上课的质量与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勤于思考、敏于求知,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并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明事理,会感恩。

我国是一个讲“孝”道的国家,“孝”即孝敬父母,它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内容。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现在很多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还是萌芽状态。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就应该好好地运用课本上的故事来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知明事理,学以致用。比如,学习《锄禾》,在给学生讲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自己吃的饭从哪儿来的吗?这时肯定会有些学生响亮回答是买来的,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从地里种出来的,我们要珍惜它,要感激农民伯伯,要不然我们连饭都没有吃。这样会让学生明白事理,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感激之情。又如在教学《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慢慢品读体味母亲此时的心情,感受母亲对子女浓浓的爱。从而,相机引导学生要如何才能报答自己父母这样深厚的恩情。除此之外,我们常常讲“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教育学生对自己有点滴帮助的人要懂得感恩,善待身边的人。学会做人、行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明辨是非,勇于担当

人的志气要从小培养,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教育学生勇于担当,要有勇气挑战,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心。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小学生面对错误时,强调理由,推卸责任的多,主动认错,勇于担责的少;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绕道而行的多,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少;面对作业,被动应付,字迹潦草的多,积极主动,按时按量完成的少。实际这是学生责任心不强,不能勇于担当,逃避心理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造成诸多的影响,对学生身心健康极为不利。针对这种现象,我的做法是:

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培养学生责任心,就必须做到知行统一。知道对错,明白是非是一回事,真正做到坚持正确,改正错误又是另一回事,知道容易做到难。因此,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靠简单的口头说教,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变灌输为渗透。“情感交流”、“角色互换”等在情感体验活动,被列入我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教学观念,调整了教学方向,不再做主讲者、安排者,而是做一个旁观者、指导者,做一个风筝放飞者,对学生少口头灌输,多安排亲身体验的活动。在活动中大胆为学生松绑,不对学生的种种行为给予过多的关注,而是给他们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还学生一片蓝天,鼓励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验,干得多了,想得就多,就会有比较,有分析,就会获得经验。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而教师拽线又控制了学生飞行的方向,既让学生飞得高,飞得愉快,又不让学生偏离轨道,随着经验的积累,学生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既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既要告诉学生在索取别人的恩惠时,又要懂得回报——感恩;既要明辨是非,又要勇于担当。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思想品质工程。只有立足于课堂,践行于生活,才能做到知行统一。